在目前产能过剩问题逐渐显现的大背景下,中国的PPI通胀无法很好地预示CPI通胀。
8月11日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7月份的PPI(又称生产者价格指数,即消费品和生产物资的出厂价)继6月份年同比上涨8.8%之后又上扬了10.0%(参见图1:中国的PPI和CPI通胀),远高于之前市场预期的9.1%。同时,这也达到了自1996年10月开始公布PPI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
分解来看,在PPI的构成因素中,生产物资——即原材料和资本商品——7月份的价格通胀从6月份的年同比10.1%上涨至11.7%;而消费品——即最终消费品,在计入税费以及批发商和零售商利润后也会纳入CPI统计中——的价格通胀却从4.8%降至4.6%。
PPI通胀猛涨的主要推动因素是今年6月底至7月初之间燃料和电力的管制价格的上调,比如汽油价格上调了16.7%;柴油价格上调了18.1%;航空燃料上调了25.2%;电力上调了4.7%。这无疑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但食品价格下跌帮助降低了PPI中消费品部分的通胀。
很多意见认为,上扬的PPI通胀是CPI通胀的先行指标,但我认为,上扬的PPI通胀更多地是对利润率而不是CPI通胀造成了压力。只要中国消费品相关制造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企业就很难将上涨的生产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根据雷曼预期,随着中国出口继续削弱,产能过剩问题将日益显现。
将PPI分解为投入和产出两大构成部分后,上述结论更加显而易见。虽然PPI中的投入价格通胀(即生产物资的价格)在过去十年里经历了明显的周期,但产出价格通胀(消费品价格)仍然相对平稳(参见图2:中国PPI通胀的各构成部分)。
鉴于PPI产出和投入价格通胀之前的缺口扩大,我认为,在目前产能过剩问题逐渐显现的大背景下,中国的PPI通胀无法很好地预示CPI通胀。实际上,PPI通胀在过去几年里都滞后于CPI通胀(参见图1)。随着食品价格通胀因供给增加而趋缓,在没有更多的大规模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下,预期未来几个月的CPI通胀将继续回落。此外,近期原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也应该会很快开始缓解PPI面临的压力——如果上述趋势持续下去,PPI或已在7月份见顶。然而,鉴于PPI通胀将在一段时间里继续高于CPI通胀,预期企业的利润率将在未来几个月里继续被挤压。
·失真的PPI指数 08/08/12
·中国7月PPI涨幅10% 12年新高 08/08/12
·央行上海:经济增长各项指标均放缓 08/07/31
·成都“第一坑”的富力故事 08/07/27
·08年经济魔鬼辞典 08/07/24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