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期,总面积达十几万平方米的北大理科楼群开始规划,这是燕园建筑现代化进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最后由广东设计院中标(建筑师李卓彬)。方案采用半平半坡式的屋顶“形成大屋顶的轮廓形象”,用红柱垂帘的敞廊、坡顶凉亭等符号、构件形成与老校园的呼应,并力求“反映80年代的新特征”。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得到这样一个方案也属难能可贵。后来建成的的生命科学楼,造型依然延续了理科楼的风格,只是墙身色调由白转灰,意味着未来燕园色彩将定格为北京特有的灰色调。
90年代,北大百年校庆庆典提上日程,校园建设有两件大事,即图书馆新馆和百年讲堂。原图书馆(建于1974年)采用灰色清水砖墙、开间之间用壁柱、檐口用绿色琉璃瓦,在文革气候下,设计也算是经过推敲,但到了现在便已略嫌简陋,与“亚洲高校第一馆”的地位不相称。图书馆位于燕大建筑群与新区过渡的核心地位,并且是新东门的对景,所以图书馆新馆的招标被戏称为“镶牙”工程。1994年,燕大学子关肇邺先生得体地完成了这项工程。清华毕业的关先生1948年入读燕大,曾在未名湖旁的男生宿舍领略过湖光塔影,大概有一种“北大人群体无意识下对新馆建筑的认同”(关肇邺,《关肇邺选集》),对于燕园建筑自然有更深的理解。新馆主楼采用歇山顶、南北配楼采用攒尖顶,无光带釉的屋瓦,檐下用简化的斗拱组合,灰色调,使用玻璃和铝合金等颇具现代质感的材料,确实是用仿古建筑表现时代精神的佳构。
同一时期建设的百年纪念讲堂紧邻三角地,建筑群体处理遵循中国古典建筑中“塔”形态,分层处理、层层退台,目的是营造前面硬地广场的交往空间,这对于校园气氛的营造意义很大(事实上,清华目前就缺少这样一个硬地广场)。现在的百年讲堂,夜夜上演经典,对于生活在两校的有心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从中受惠良多。
拆与建之间
修修补补的校园,修去的是历史,无法织补的是回忆。目前的燕园,已经是燕京大学时期面积的十二倍。这些年来,拆与建,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在未名湖北岸,可以看到绿树上面的遥感楼和图书馆。由于新图书馆采用了歇山顶,算是得到了补救;遥感楼的平屋顶离博雅塔甚近,幸好颜色并不抢眼,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情有可原。对于未名湖区天际线的破坏,北大东南角的太平洋广场第一个敢于“吃螃蟹”,这个口子开了以后,北大东门旁的方正大厦,成了博雅塔的背景。由于中关村西区的过度开发,霓虹灯更是映红了未名湖的一池清泓。
小东门外的成府地区常使人怀念,这里的胡同名经常出现在周作人的散文中,有历史、有故事。后来,这里涌出了许多小的咖啡馆和书店,有名的“雕刻时光”和万圣书园便在这里起家。2001年,北大花了十八亿把这里夷为平地,说是要像清华那样建设科技园。不过,科技园最终并没有选择建在这块毗邻未名湖的土地上,而把它改成了教学用地,这不能不说是许智宏校长任上的一大功绩。白颐路和成府路的拓展,把北大校园彻底分割成三块。而今,地铁五号线将在北大东门设站,紧靠白颐路的奥运乒乓球馆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早已是车水马龙的北大东门,看来再也回不到原来的宁静。
2006年,北京大学迎来了其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拆迁,将清理朗润园、镜春园和全斋区域内的平房,用于建设“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基于朗润园万众苑复建为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所得到的成功经验,这里要恢复清代古园林的风貌了。
拆与建之间,绕过未名湖,便到了季羡林先生居住的“后湖地区”。这里大概是燕园里最后一块清幽之地了,水流萦逥、岗峦起伏,苍松翠柏、杂树成林,想必还和百年前一个样子。二月兰已经盛开在这块不拆不建的地方,那样充满着生命力。
·会不会出现“后奥运”经济滑坡? 08/08/06
·北京的建筑:未名湖从燕大到北大 08/08/06
·金融街“储粮” 频发债券注入优质资产 08/08/05
·南湖雅居乐牵手国际顶级教育机构 08/08/05
·近现代著名建筑解读 08/08/05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