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园会馆”不大,只有四个房间,这儿没有拥挤的餐桌,取而代之的是慵懒的空气、静谧的空间和满书架的藏书。现代主义的“不表达”设计融入到平江路的旧式生活图景之中,不抢历史的风头,但又恰如其分地点出了自身的精致。
“夏日雨后,苏州,1208年。”
站在筑园的天井里,仰头朝上,很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粉墙黛瓦框起四方形泛白天空,在眼前勾勒出一片黑灰白的过渡;残存的大门有些破败,但上面精雕细刻的痕迹仍表明这儿曾有着不凡的过去??这一切,都会让你在脑海里努力去拼贴几百年前门口那条石板路铺就时的年代。
平江路或许比国内一半以上的城市都要年长。在苏州最古老的城市地图宋代《平江图》上,就有这条街道,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800年来,它依然在原址保留了河路并行的水乡格局和肌理,隔着水墨般的飞檐火墙,空气里隐隐充满着无从捉摸的评弹、苏白??筑园所在的31号很”谦卑”地隐藏在这一片旧世图景之中。
惊醒思古梦的是店员拉开木框门的声响。这也是设计师丁明渊引以为豪之处:由于安装了特殊的滑轨,三面环绕的老木门都能被魔术般地折叠在一边,从而把天井和两旁的过道以及正中央的书吧大厅连成一片。书吧以环形的书架格局打造,更衬托出中央吧台的黑色主题。
在不开灯的时候,日光从倾斜屋顶的旧式天窗打进来,正好贴在白色的吧面上,形成黑白相间的光晕,远远望去颇有点安藤忠雄“光之教堂”的意味。书架构造也是老苏州“空斗墙”概念的延伸,想象其分散式的受力原理,则充满了数学之美。
要界定筑园主人的目的是困难的。如果说它是个纯粹的酒店,上下却只有4个房间,相反却引入了一个大型书吧和艺术长廊。会馆的主人是上海一家知名的建筑设计院,设计师坦言其初衷是打造一个年轻建筑师们的私密会馆,后来也就有了这个以建筑文化为主题的高级旅店。至于四间客舍,也成了灵感来此处旅行的栖息之所。
·清代古宅里的哲性探讨 08/07/03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