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骏如何一路通关,成为身价10亿元的经理人,他的智慧与悲哀
很多职业经理人在民营企业失败就是因为权力——他们一定要“这个事儿归我决定”。
要了解一个人,有个直接又肤浅的办法。你干脆问他:有没有人说过你很像谁谁谁?好家伙,我在唐骏那儿得到的人名是罗纳德·里根。
那回唐骏上《波士堂》,曹启泰让他选个偶像,他没选微软十年的老上司鲍尔默,选了里根。“老有人说我像他,后来我发现我真跟他有点像:阳光、幽默、乐观,心态非常好,演讲有激情,跟太太关系还特别好。很多地方我至少是在学他,引为同道。”
唐骏获得的公众评价似乎和他的自我评价有所出入。有一回他去参加《头脑风暴》节目,就有观众直截了当地质疑:“唐骏整场给我一种迷迷糊糊的感觉”。言下之意,唐骏说话避重就轻,为人城府甚深。唐骏的回应则是:“我是清醒中的迷糊。因为他问的问题应该陈天桥回答,我回答不合适。”
所谓“唐骏式聪明”往往体现在这点上——他和里根一样,有着演员般清晰的角色意识。他在盛大4年,几乎从未进过下属的办公室,几乎从未和陈天桥私下约会相处,他的“圈子理论”、“圆心理论”一直印证着这种距离感。他就是个职业人。
他太清醒了,分寸感太好了。这分寸感有时候被刻意调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使他都不像个真人,倒像个永远彬彬有礼、笑口常开的人形立牌。他甚至连口头禅都没有。“如果有人给我提出唐骏你有口头禅,我一定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改掉。”这话不是说说而已。有一次演讲,有人告诉他:“你有一个口头禅:‘那就是说’。”一听这话,唐骏立刻有意识地改,“不到两星期就没了”。难道他的精神洁癖到了这种地步,觉得口头禅也是一种需要打磨的错?
多年来,唐骏一直精心又刻意地打磨自己的个性,以至于他的大学同学老感到狐疑:这是我们大学时候的那小子吗?按他自己的说法,他大学时候的性格比较像艺术家:自私、冷漠、情绪不稳定,还老爱挑剔别人。不过现在,对于唐骏来说,这些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已经都成为往事——他上一次哭是在离开微软的告别派对上;上一次发怒是大学毕业的时候打了室友一下;他秘书跟了他十几年没见过他发脾气,不过这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他太太跟他过了二十几年也没见过他发火呢。
唐骏觉得,性格是职业经理人获得成功的核心因素。他甚至提出了一个“成功4+1”的理论——1代表性格,其他4个分别代表:勤奋、激情、机遇和智慧。只要性格好,搭配另外4个里的随便哪个都能成功。他对于好性格的标准又颇高:好的性格就是不挑剔别人的任何性格。也许就因为这个,他才不断自觉修正自己,他身上冲动的人性部分不断让位于精准的职业部分。
不过也有人说,就因为中国的职业经理人缺乏制度保障和精神资源,才使得他们不得不牺牲自己的本能冲动来弥补制度缺陷。
唐骏说他的性格其实也有阴暗面(具体什么阴暗面,他可不说),他有自己的两个抗压办法。一个是回避所有关于自己的负面报道,拿到了也不看,完全排斥掉。一个是建立一个心理底线——最多我不在你这公司干了,那就再没什么可担心害怕的了。后来,唐骏又从苹果的乔布斯那里看到了一个说法。乔布斯说他的心理底线就是——一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那所有的发明创造就都得赶紧,可不能再耽误时间了。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