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佟捷,很难想象陈劲松是否拥有现在的世联,世联能有今天,佟捷功不可没。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然隐藏着一个伟大的女性。这个女性要么是在背后出谋划策、甚至是走到前台帮助老公,要么在家里望眼欲穿,默默支持,期待自己男人去拼搏和获取成功。
作为陈劲松老婆的佟捷显然与后者无缘。
在世联成立之初,陈劲松尚在香港,身兼中海要职,世联公司起步与发展的大量事务的处理都是由深圳的佟捷在操作。佟捷既维持了世联在起步艰难状况下的生存,又在世联快速发展的时候“冲锋陷阵”。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佟捷,很难想象陈劲松是否拥有现在的世联,世联能有今天,佟捷功不可没。有如此一个超级贤内助,实在很让人“眼红”陈劲松的好运气。
不过,1993年成立的世联地产顾问(深圳)有限公司,却没有如陈劲松般的好运气。成立不久就碰上国内宏观调控,《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等文件出台,政策在给过热的国内经济踩刹车,寻求“软着陆”。这一次的政策调控,房地产业首当其冲,深圳地产业正处于一个暂时的低潮时期。香港炒家撤退,深圳的炒家受到遏制,整个地产市场出现史无前例的萧条,业内一片“世界末日”的恐慌。世联的业务同样不可避免的遭受严重的影响,一个中介代理公司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想要挣扎并生存下来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面对这样的局面,在香港浸淫数年的陈劲松将香港地产业的招数搬了过来,让佟捷在深圳做起了评估的生意。几经周折、几番辛苦,世联生存了下来,佟捷的评估生意也越做越有滋有味。
不过,公司的艰难经营累坏了一直在独自坚持的佟捷,陈劲松大概是感到心疼不已,还是辞掉了香港的工作,回深圳一心一意打理自己的公司,世联开始了在评估业务的基础上进行扩张。
今天回头再看,世联正是在楼市萧条的时候抓住了机会,成功代理销售了几处楼盘,最终打开了局面。当时世联并没有竞争对手,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期,彷徨与举棋不定是当时的时尚与潮流,所有人的眼神都有些游离,但世联的做法使人不得不正视之。
陈劲松评价是“楼不好卖了更能体现中介的价值”。正如他所言,世联已经在那个低潮时期积攒了足够的资本和名气,享用直至今天。
以下是《观点》对陈劲松的专访。
《观点》: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三十年改革和中国地产的发展?
陈劲松:实际上改革开放是三十年,房地产就不到三十年。1978年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房地产这个词,我毕业是1985年的时候,当时找房地产方面的书找不到,一直到了1989年我才真正看到国内有这样一本书名字叫《香港房地产》,全面介绍香港房地产,我们看到最接近现代房地产知识的一本书是在1987年。
我1988年读研究生接触第一本美国房地产的书,完全读不懂,找不到对应的词,我当时还想翻译出来,我拿着一本字典看,结果我发现第一章就把我困住了,找不到对应的词。现在按揭贷款是非常港式的名词。
我对房地产最大的感触是房地产从无到有。我们20年完成了人家100年走的路,这三十年改革过程中,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这么快,我们这帮人行龄非常小,看中国房地产发展的年龄是普遍的年轻,20年发展的公司就不多。我们的国有企业非常难说,即使国有企业例如中粮地产、华润地产都是非常年轻的公司。
我们大量的房地产企业,基本上只有5-10年的年龄。我们走了别人一百年的路,我们多少的莽撞,我们多少的幼稚和青春期狂躁,准备功夫不足,小孩说大人话,全部发生在这个故事中。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完全有实验性,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以致于房地产说好说坏都有一大堆。房地产企业普遍犯青春期狂躁症,片面追求大就好了,这就是青春期经常犯的毛病,二十多年了中国房地产基本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观点》:我们现在判断一个企业的标准,就是看这个企业是否有一个优秀的领导人,看看这个企业的故事是不是非常的传奇。大多数人都这样理解一个好的企业。您怎么看?您个人的故事呢?
陈劲松:这就是行业没有成熟前的特征,没有成熟的行业故事非常多,例如行业成熟了故事就少。美国房地产,几个大的没有什么故事,有故事的例如特朗普,只要是故事就有问题,如果太传奇这个人肯定有问题,没有故事意味着成熟。我个人没有故事,我个人没有转换,来这就干这个,为什么呢?我在香港看到服务商就是干这个,我别的就不想的,这就是真正的学人家。
《观点》:讲企业的故事性,香港的房地产企业全部都是有故事的。
陈劲松:香港的故事多集中在政治的故事,例如英资撤离,例如大陆开放,李嘉诚回不回大陆?看看香港都是这个成长故事,所以我觉得香港的故事更多的是对市场赌大小的故事,香港好还是不好,基本上是赌在这里,香港不赌大小这帮人根本就没有什么故事,你说哪有什么故事呢?例如戴维斯、戴德梁行故事就不多,因为香港的变化、其中中英谈判,97回归都是重大深远的事件,所以有这个问题带来的故事,并不是公司本身自然在一个政治环境里面平稳发展的故事。
《观点》:如何看待三十年进程当中中国房地产与城市化的相通之处?
陈劲松:中国房地产三十年必须分一分,前10年是从1978年到1988年,为什么前10年那么重要,前10年搞不清楚我们为什么选择这条道路,前10年废除掉了实物分房制度。可能你们父母辈那一代,最大的问题是住房紧张,原来的钱是国家拨款建设,土地不能卖的,这个问题严重使住房紧张。当时别说是什么城市化,就是解决目前现有的住房城市问题,我们国家解决不了,因此房地产的概念才会得以诞生,就是得通过社会化和市场化解决,一开始是小步走,几个城市率先突破。房地产市场给我们带来一些生机和兴旺,因为房地产市场使城市建设有资金,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迅速放大,钱来自于市场,用之于城市,开始在这里面打滚。
整个城市化进程是伴随着房地产市场化的进程开始,市场把体制冲破之后,大家热闹拥抱市场,旧有的房屋就认为是包袱了。我们看到了一件事情的好处就没有看到旧有制度也有好处,就是中低收入这些人群,以致于后二十年最主要的增量市场是市场化,土地能够带来城市建设的资金,所以地方政府不遗余力卖商品房,拿钱后马上修路,扩大市场规模,我们就这样走过来。
所谓房改房进入了市场,这就是改革二十年要吸收的教训,随着这二十年的突飞猛进,实际上到了2000年我们突然明白的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变成了不可协调的问题,也就是说整个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忽略了中低收入保障房,所以现在开始补课,所以我们20年走完人家100年,这就是我们必须付出实验性的代价。
中国城市化整个进程是非常伟大的,在历史上几乎全世界城市史上都没有发生这么伟大的城市化运动,我们的中低收入人群并没有睡在大街上了,我们的城市原先郊区的农民迅速变成了城市居民,没有像英国的,很多羊吃人的情况发生。
用市场化的机制完成了城市化,城市化走到了今天。
·保利迷雾:销售破百亿 媒体疑造假 08/06/26
·诸神与普罗:中国地产市场化误区 08/06/25
·黄文仔与梁上燕 成长中的平衡 08/06/25
·通胀归来 08/06/25
·岳慧欣掌舵中房置业 斥资收购新疆中盈 08/06/25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