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吗?这个问题对于多数香港人来说不是问题,对于内地人来说也不是问题,在我来香港之前这个问题也是不存在的。但是,当我来到香港后却产生了疑问,两年多里不断和香港的朋友讨论这个问题,而他们的回答虽不能说颠覆了人们的普遍看法,却至少向我展示了香港国际化的另一面。
中国曾经有182个中小城市提出建设成为国际化都市的目标,而且有针对性地列出国际化都市的标准,例如经济活跃、环境优美、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业发达以及国际性的组织、企业及人士聚集等,更有城市提出了国际化城市的一系列指标来衡量,从这些标准和条件来看,香港都不可争辩地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而且在中国还没有第二个。香港外资银行数目居世界第三位,黄金交易全球第四,股票市值和外汇交易全球第七,国际贸易全球第九。香港集装箱码头是全球数一数二的繁忙港口,香港机场也是世界上最繁忙、运作效率最高的航空港。香港每年举办上千个会展,被称为“会展之都”,更有五十多万外籍人士常住香港,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让香港呈现多元融合的社会氛围。
语言也是衡量国际化都市的重要标志。在香港,英语使用非常广泛,不用说中环的服务生,就是深水埗的小贩都可以和你来几句。在一些场合,我讲不了广东话,香港朋友会马上和我讲英语。当然,他们现在正努力学习普通话,因为和内地的交流是越来越频繁了。
但朋友黄世泽说,英语化不等于国际化,英语视野不能替代国际视野。他说:“国际视野与英语视野并不等同,国际视野是一个人愿意去了解,尊重其他国家文化和生活方式。至少懂得别人的文化是怎样思考。但香港人肤浅得很,只以为讲得好英语,还更要是classroom English就叫国际化,结果香港人永远是当外资公司在华买办,难道这是我们想要的?”
黄世泽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香港中文大学准备改为英语教学,以建成为一所国际化且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府。香港中文大学的教学语言改革最后不了了之,但是香港人对国际化认识之肤浅却可窥其一斑。
黄世泽是香港出生的印尼华侨,他以一种半独立于香港的姿态观察这个城市,所感所察迥然异于大多数香港人。他认为,在香港的外资大公司,看重的不是英语水平,而是国际视野。而香港人缺的就是国际视野。如前所说,香港有许多位居世界前列的国际化指标,但是这些都只是经济层面的国际化,而在文化层面的国际化,则显得相当薄弱。香港的流行文化和商业文化一直在东亚、东南亚发挥影响力,但是近年来香港的影视和音乐却呈衰败之象,不但不能与日本相比,甚至连韩国也超过香港了。至于这个原因,可以写一篇论文来研究,在我看来,那是因为香港文化在深层次上的欠缺,导致流行文化发展陷入困境。而这种深层次的东西,既包含本土性的挖掘深度,也包括国际性的认知和关怀。
即使经济层面的国际化,香港也缺少让世人认可的国际知名品牌。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等国际化都市,很大程度还是与它们的知名企业连在一起。我想来想去,香港能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知名企业也许只有李嘉诚的和黄了吧。即使在亚洲四小龙中比起来,香港也是相形见绌——韩国首尔就拥有三星、现代、LG等世界知名企业,新加坡有淡马锡、新石化,台湾也有台积电、台塑、明基等。韩、新、台的这些企业,很多从给欧美日跨国大公司代理、代工起家,然后逐渐发展起自己的品牌,培育研发实力,最终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香港企业虽也是从代理做起,却始终在给人家打工。香港的传媒广告上经常可见一家代理日本松下电器的公司,在香港也算颇有名气,它代理松下电器五十多年,虽然赚钱不少,但始终只是日本产品的“代理”。像这样的企业,在香港不在少数。香港人的梦想是进跨国公司打工,香港企业也大抵如是。
香港人缺乏国际视野,不但体现在商业精英身上,多数知识精英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们看看香港媒体的报道重点和评论观点就知道了。在香港媒体中,香港本地新闻(通称“港闻”)和经济新闻是占据绝对重要位置的,而国际新闻和中国内地新闻则被挤在后面,除非出现“9·11”恐怖袭击和东南亚海啸这样的惊天大事。而在八十年代以前,香港媒体不是这样的。香港天文台台长林超英在港台节目《香港家书》中说,自己年轻时,国际新闻都是放在报章头版,但现时都移到内页不显眼的地方,而且篇幅不断萎缩。对此,香港传媒界资深人士都深有同感,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就很怀念金庸时期的《明报》,说那才是放眼天下。
没有国际视野,自然就没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报。没有国际性传媒,国际化都市的招牌要大打折扣——这是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最大的软肋,也是香港新闻自由最大的缺憾——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一个言论自由平台!其实,正在崛起的中国是迫切需要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来传达自己的声音,来扩展自己的影响。香港有这么好的一个地位,应该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不知未来若干年,香港的传媒能否觉醒,把握这个历史机遇呢?
香港精英如斯,普通老百姓对国际化的认知就更不用多说了。林超英说,如果港人的目光长期局限在香港内部的零碎小事,忽视世界大局的急剧变化,就称不上是国际大都会的市民。
香港没有国际视野,也没有国际承担。2004年香港决定主办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但当时就有评论人士在媒体上讨论,花2亿元办这个会议是否值得?一直到2005年底世贸会议在香港结束,这种声音都不绝于耳。作为自由经济体,香港在多边自由贸易体系中享尽好处,今日之成就有赖于此,如果有世贸会员责任感和国际承担的话,自然应该为推动这个贸易体系而尽一份力。但是,着眼于柴米油盐的一些香港人是看不到的。
对此,香港有识之士深表忧虑。林超华是港府官员中难得的看到危机并讲真话的。他说,过去数十年的非凡经济成就,令有些人形成狭隘的“大香港主义”,他担忧这种心态会令港人失去求上进的动力,国际视野不足,会侵蚀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的本质;他说,这种狭隘“大香港主义”,具体表现是轻视世界上经济条件比香港差的人,而以往赖以崛起的国际视野渐不复见;他说,未来世界的动荡,港人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大家不可能不关注,也不可能不想想,必须作出什么样的贡献去拯救地球。
遗憾的是,林超华的这种忧虑,媒体上未见热烈讨论,港府其他官员也未见积极回应。相反是新加坡的《联合早报》记者向特首曾荫权提出过这个问题:“港人被评过分关注本地事务,国际视野有所减退,因此,特首是否有责任需增加外访,以带领港人更多关注国际动态?”曾荫权解释说,“港人其实国际视野很广,有许多人出外旅游,也经常与外国人做生意,只是传媒将注意力集中报道本地事务,令人错觉港人不关心国际。”
近年随着香港与内地的交往日益密切,有香港人曾担心,内地化是否会导致香港国际化色彩消退?不过,香港这十几年(从回归前的九十年代初开始)的状况表明,真正让国际化褪色的,不是内地化,而正是香港人自身的短视和功利。回到文章开始的那个命题,现在我们仍然可以说香港是一个国际化都市,不过是一个最没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承担的国际化都市,或者说,是属于别人的国际化都市。
·黄龙商务区 一个国际化商务区的成长史 08/06/19
·东方今报:诗意栖居以人为本 08/06/19
·华闻控股重组有进展 新黄浦何去何从? 08/06/18
·博鳌房地产论坛 苏宁环球问鼎三项大奖 08/06/18
·香港:别人的国际化 08/06/18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