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搭
泰米娜的作品只是剑桥大学壶院艺术馆此次新展览的一部分,该展览将一直延续到6月底。馆长巴里·菲普斯本身不仅是一名艺术家,同时也对天文学非常感兴趣,常年在剑桥大学的天文学院进行研究。他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展览向大家证明,在科学家的实验室、哲学家的书房以及艺术家的工作室之间,的确存在着共通点。“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是艺术和科学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对我们身边的世界进行实验和探索。”而在根本上,他更希望打破艺术的感性表达方式和实验室的经验主义之间的壁垒。
艺术馆内摆满了各色现代艺术作品和科学模型作品,两类作品被巧妙地混放在一起,以至于参展者很难去辨别哪些属于艺术作品,哪些是科学模型。
令菲普斯兴奋的是,科学家和艺术家确实开始并肩工作了。在他的大力推崇下,曾经和霍金一起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点的不可避免性的罗杰·彭罗斯,已经和年轻的英国雕刻家康拉德·肖克罗斯达成了合作协议。
一方面,康拉德懂得数学理论,他过去的作品就曾经涉足过科学领域,比如在伦敦科克大道上举办的艺术展览上,康拉德创造了涉及到物质本原以及时间概念的雕塑。
另一方面,彭罗斯爵士也不乏艺术细胞,他对于三柱块体的研究就充满了艺术的包容性,以至于这个看似不可能存在的三角形后来被科学界命名为“彭罗斯三柱块体”。
此外,由剑桥大学物理学教授菲尔·加斯克尔于1970年代制作的玻璃内部结构模型也被陈列在这次的新展览中。尽管菲尔教授仍然觉得把自己的科学模型放在一个艺术展览中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对于科学家们来说,制作模型是个苦差事,但模型对科学研究而言又至关重要。本次展览中一组用图钉、儿童积木等进行制作的病毒立体结构模型证明了这一点。1982年,英国化学家亚伦·克卢格正是因为在研究中发现了病毒及其他粒子的立体结构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这组极富艺术感的病毒立体结构模型让参展的人们纷纷想起了由詹姆士·华生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卡文迪什实验室里构造出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线模型。这组DNA双螺旋线模型的面世不仅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在艺术领域也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让人类发现了自己生命中的艺术之美。
除了艺术的表现形式能够为科学的发展所能够提供巨大帮助之外,人类每一次的科技进步也会给艺术带来重大变革。比如,透视学和几何学的发展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机器生产颜料和光学的研究成果促成了印象派的发展;矿物和油料的提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北欧明朗而极富层次的油画塑造风格。
在展厅中,参展的人很明显地发现不少当代艺术作品在形态上模拟了分子结构,或是在作品结构上遵循了一定的科学原理。伊娃·赫尔德的陶瓷雕刻作品“混体”虽然是伊娃遵循自己的灵感进行的创作,但是其螺旋线性的形态结构上却明显受到了DNA双螺旋线模型的影响。
而艺术家约翰·皮克林的艺术模型在展览中受到了一家建筑公司的青睐,后者将皮克林的艺术模型全部买下,希望运用其模型活灵活现地将建筑设计方案展现在客户面前。皮克林花了整整40年时间去探索如何将数学公式用物理的方法进行呈现,终于在这次展览中得到了认可。
当然,存在于艺术和科学之间的潜在联系也并不是一个新的现象。毕加索就曾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受益匪浅;乔治·布拉克正是从第四度空间中得到了灵感才创建了立体画派;莫奈能够对色彩娴熟运用,还是要归功于他曾是一个药剂师。
“画家们经常喜欢将各种颜料混合在一块儿,希望能够通过不同颜料之间精确的配比来创造出精确的色彩,这和科学家在实验室用各种试剂做实验是一个道理。”艺术和科学之间应该打破壁垒,取得更多的沟通合作,馆长菲普斯觉得“求同存异,术有专攻”正是目前所有艺术家们和科学家们需要持有的心态。
·许荣茂发力邵氏 杨国强功败垂成? 08/06/11
·写意科学 08/06/11
·博鳌房地产论坛观点专访:梁振英与改革三十年(二) 08/06/11
·含泪劝告A股灾民 08/06/11
·时装界的“嘉莉姐妹”们 08/06/1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