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开始,成都提出了“高密发展”的理念和模式。但随着“5.12”大地震的发生,人们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高层建筑(包括住宅、写字楼和酒店等)产生一种恐惧和排斥心理,市场对高层物业的需求将受到明显抑制。此外,城市高密发展还给城市承载能力、交通和环境保护造成极大的压力。基于以上事实,成都高密发展的模式将受到质疑。随着轨道交通的建设,成都可以考虑适度地向低密度横向发展,但由于成都平原土地肥沃,多为国家基本保护耕地,“花园城市”的发展模式也是不可取的。
2.3.2 成都四大新城的定位需要重新审视
按照成都市发展规划,成都将建设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四大新城”。其中,西部新城定位为“健康休闲城”,以高新区西区为核心,包括郫县、温江的相关区域;北部新城定位为“成都国际商贸城”,配套发展物流、会展、酒店等相关产业,包括金牛区和新都区的相关区域。由于两“新城”距离龙门山地震带较近,在本次地震中遭受到的影响较大,成都已经不宜向西、向北两个方向过度延伸发展,两“新城”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规模需要重新审视。
三、地震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影响
3.1 总体分析
地震对成都房地产市场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对主城区房地产市场造成的直接损失较小,但严重影响了购房者的信心和购买偏好。其中,自住型购房者由于预期房价会下跌,可能会选择观望一段时间,且更加倾向于选择低楼层或抗震能力好的住宅;投资投机型购房者进入市场会更加谨慎,成都对外地购房者的吸引力也会大打折扣。
对开发商而言,一方面,销售量面临萎缩,影响销售资金回笼;另一方面,银行暂停房地产开发贷款,使得开发商融资更加困难。因此,开发商资金链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地震对成都周边市县造成的损失较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也更加显著和持久,尤其是都江堰—青城山板块,房地产行业无异于遭受灭顶之灾,短期内将难以恢复元气。
“5.12”大地震在给成都房地产业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伴随着发展契机,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住宅市场是房地产市场的主导力量,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最为敏感,因此,本文以住宅市场作为切入点,以管窥“5.12”大地震对成都房地产行业造成的影响。
3.2 供需分析
3.2.1 整体走势:回暖势头终止,短期内市场形势更趋严峻
2007年1月-2008年4月主城区住宅月成交面积
2007年1月-2008年4月主城区住宅供销比情况
从2007年1月-2008年4月主城区各月份住宅成交情况和供销情况可以看出,尽管2008年的各月份成交量较2007年同期有所回落,但从2月到4月,成交量已呈现出逐步回升的势头,供销比有所下降,市场已经初现回暖的迹象。
但“5.12”大地震造成了购房者普遍的心理恐慌,购房信心受挫,市场观望情绪将更加浓厚,成都楼市回暖的势头也将嘎然而止,市场态势或将再次陷入低迷,短期内供需形势将更加严峻。
3.2.2 供给层面:总体供给变动不大,但成都城市价值短期内难以恢复,外地开发商入蓉步伐或减缓
由于房地产产品有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市场供给不可能在短期内依据市场形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但从长期来看,此次地震将使得成都的整体房地产投资环境受到相当大的冲击,“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形象短期内将迅速贬值,外地开发商可能看空成都市场,由于替代效应,国内其他二线城市将更受外地开发商青睐。因此,就外地开发商而言,可能会因此放缓进入成都市场的步伐,目前已经进入成都市场的外地开发商也可能因此而退出,从而使得成都房地产市场的供给规模和结构出现调整,本土开发商的供给份额将有所增加。
3.2.3 需求层面:购房者信心受挫,购房选择偏好发生改变,危旧房住户的换房刚性需求凸现;外省需求受到抑制,但成都周边入蓉购房者可能增加。
购房者信心受挫,省外入蓉置业者短期内迅速减少,但省内入蓉购房需求可能增加遭遇此次地震之后,不管是省内还是省外的购房者,其信心都将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击。省外购房者对地震的影响最为敏感,会对成都市场产生抵触情绪,使得省外购房者对成都市场形成排斥心理,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来消除地震所带来的心理阴影。
但事实证明,成都中心城区及近郊绝大部分建筑都经受住了本次地震的考验,说明其建筑质量和抗震能力是可靠的。此外,尽管成都离龙门山地震带空间距离较近,但由于成都平原为冲积平原,地基较为松软,可以吸收地震波,缓解地震所带来的冲击和损害,所以成都地区受地震影响较小,属于相对安全地区。因此,省内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特别是龙门山地震带区域)有余力购房者将加快在成都平原置业的步伐,将为成都及周边楼市带来需求和购买力支撑,这是成都房地产业所面临的一大发展机遇。
·汶川地震灾情播报(5.25) 08/05/25
·汶川地震灾情播报(5.24) 08/05/25
·影像志:震后余生(5.25) 08/05/25
·影像志:震后余生(5.24) 08/05/25
·苏宁环球定向增发3.9亿股 盈利前景仍存疑? 08/05/25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