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板
  • >> 观点网 >> 建筑·城市 >> 正文
    新唐人街——波士顿的中国城公园
    https://www.guandian.cn 2008-05-14 18:18:50 来源: [ 景观中国 ]
    发表评论 打印文本 致信编辑

      场地的特殊性给设计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包括:

      1)内与外的关系:作为露丝·肯尼迪绿道的一个有机部分和重要的南端节点,公园设计必须延续绿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同时要有自己的特色;这种连续性和特色最终体现唐人街与波士顿城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唐人街既要融人波士顿的美国社会,又要在空间上和文化氛围保持和强化自己的个性。

      2)新与旧的关系:中国城原有一处传统牌坊,而且整个氛围都是通过中国传统的设计元素来烘托的,包括电话亭都是用翘角的中国亭来标识的。这些传统元素长期以来已成为中国城的固定风格和特色。是延续传统中国的元素,还是与时俱进,创造出“新而中”的中国城形象,如何将创新的设计与旧有牌楼和整体风格相呼应,是摆在设计师面前的最大挑战。

      3)功能的多样化:作为中国城唯一公共空间,各方人士对其有不同的功能诉求,包括要求有更多的绿地以休闲、要求有更多的话动场地以满足节日活动的需求、要求有体育场所满足居民日常晨练的需要、要求有更好的形象满足旅游的需求等。但场地面积十分有限,而且狭长,如何满足各种功能的需要,是设计面临的难题。

      2设计构思:记忆与展望

      1)重建记忆中的村口景观,定义内外关系

      波士顿中国城的早期中国移民大都来自广东福建等地的农村。漂泊海外饱受艰辛和耻辱的农民工们,无时无刻不想念家乡的土地和亲人;家乡的田园、溪流、风水林、石牌坊和通往村庄的道路是他们珍贵的记忆,也是他们有朝一日衣锦还乡梦中的场景。这些来自中国的乡土景观体验,最终都通过当代景观设计的手法,再现在这个异国他乡的“中国城公园”中。记忆与展望便在这里展开,并成为设计的主题。她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故土与新世界的纽带。

      2)中而新的景观序列连接传统与未来

      记忆和故事是旧的,十年抑或百年,讲述故事的语言是新的、当代的、景观设计语言。这新的语言中又有难以过滤出去的传统与固有文化成分。

      场地是一条南北向的窄条,与原有中国城主轴线垂直相交,成“L”型。设计师从南中国乡村的村口和村头广场的景观中获得灵感。将中国城一直延伸到场地的尽北端,与绿道相连接。用红色的钢板构成简约而鲜艳的门,呼应着中国城原有的、中山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蓝色琉璃牌楼,是对远在中国故乡村口的寨门的记忆;门口是一片野味十足的茅草,与红色的钢板互成图底关系,令人想起家乡村口的荻花和稻田;这门是地界、也是链接内外的符号,标识了一个有东方特质的人群,在西方文化的汪洋大海中的屿岛上安身立命,保持个性而又不封闭;一条流线形的路径穿过红色门洞,从波士顿的繁华街道和露丝·肯尼迪绿道,一直伸向中国城的腹地;与曲径相交的是五条竹屏,构成三进空间,由中国红的钢架框限着中国味的竹丛。人门后,是一挂跌瀑和一条小溪流,滚动在河卵石上,溅起银色的浪花。道路两侧都是中国原产的植物,烘托出微妙的“中国”气氛。小溪穿过三道竹屏路径后来到一块相对较大的空场,构成旧牌坊外的人口广场,鱼鳞纹的铺地,如果从中国城向东走出,则由古典旧门到北端的当代新门之间经历了起承转合的,最终给人以全新的景观体验,将中国城引向未来和更大的外部世界。

      设计特别注意边界。通过斜插的竹屏,界定了公园与城市干道的边界,明确了内与外,在一条狭长的地段上创造出一条属于中国城自己的入口走廊和广场。同时,竹屏挡掉了城市主干道上的车头灯光和噪音,营造了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这些部为中国城的归属感的形成提供物质空间条件。

      3)“村口”广场承载多样化的功能

      面对多种功能诉求,设计师从中国古典村落的村口场院和村中的社戏广场获得借鉴。将它设计成一个综合的多功能聚会场所,给以留白而非填满。满足春节、中秋等中国节日的团聚和庆祝活动,可以在这看到龙灯和舞狮等大型活动。平时,广场上是象棋、太极拳以及各种体育健身的场所。时公园正真成为一处开放的、给社区居民和大波士顿地区华人一块聚会的场所,一处中心,增强华人社区的归属和认同感。

      3结语

      新的中国城公园的建成,改变了中国城门外“脏、乱、差”和不安全的印象,成为一个富有中国和亚洲文化特色、同时不乏时代特色的景观;公园增强了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新公园成为波士顿的一处新景观,被当地旅游部门推荐为波士顿的亮点工程。

      竣工时间:2007年9月

      建筑面积:1英亩

      委托.美国麻省高速公路局

      波士顿市政府.波士顿再发展局

      波士顿公园与游憩局

      波士顿地标委员会

      方案设计:

      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美国CRJA事务所

      施工图设计:

      美国CRJA事务所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合作设计单位:美国CommunicationArtsInc

      EnvironmentalGraphicsDesigner

      美国DesigncommunicationsLtd

      Chia—MingSzeArchitectInc

      Stull&LeeInc

      主要设计师:俞孔坚,BillTylor

      设计参与人员:黄国平,张蕾,姜斌,TomDoolittle,JillOchsZick,NancyStack,HongbingTang,HenryG.Bee,LeonardThamas,JohnWard,CarlOkazaki,MckenzieCordes,MarkAndreasson,DorisChu,DavidLe,Chia-MingSze

    • <<
    • 1
    • 2
    • 3
    • >>
    相关文章

    ·新唐人街——波士顿的中国城公园 08/05/14

    ·纪念“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诞辰186周年 08/04/30

    ·研究:万科市场区域份额结构分析 08/04/29

    ·北控样本:“窗口国企”的重组路径 08/04/27

    ·奇异的美国城市建筑 08/04/15

  •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

观点 © 2005-2006 guandi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B2—20050206] 关于我们 | 业务联系 | 友情链接
网上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