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目前香港房价进一步上涨的动力不足,短期内可能将要见顶。
港府最新公布表明,香港今年首季度动工的私人住宅数目共300个,按年降73%,落成的单位数量也按年减56.5%至1000个。两者均是1997年以来的新低。按理,对住宅供应不足的担心会引发房价大涨,但事实与理论相反。种种迹象表明,目前香港房价进一步上涨的动力不足,短期内可能将要见顶。
迹象一:银行按揭政策开始调整
《香港商报》报道,4月,汇丰银行执行董事王冬胜表示,由于现时香港楼市稳健,因此会遵照金管局的指引,不再做首两三年免还本的按揭贷款。他指,做法是不想再推高楼市,强调银行楼按坏帐情况并不严重。
解读汇丰银行的表态,虽然不能直接得出楼市见顶的结论,但可以从中察觉出某种信号,即房价的确已经到了一个高峰,使得银行已经不敢再对买楼者作出大胆的鼓励和优惠,否则,银行就会冒很大的风险。银行的商业决定其实是基于对房价较高现状的基本判断,表明银行已经对高房价开始作出风险规避政策。
迹象二:地产股表现不济
今年以来,香港地产股表现不济,甚至经常出现领跌局面,地产股今年前4个月的总体表现是跌多升少。这种情况的出现虽然与整体股市大势有关,但根本上在于投资者对香港地产公司的盈利前景有疑问。
香港的地产公司虽然多在大陆开展业务,而且大多地产公司皆称自己在大陆的土储充足,盈利前景可观,但这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各大地产公司的主要业务仍然建基于香港,所以近期来看,香港地产业务状况仍是决定地产公司业绩的主要方面。当然,影响地产公司业绩的因素有很多,但房价上升空间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地产股受冷落的原因之一也恰恰是因为投资者对房价上升空间产生了悲观的预期。
迹象三:经济前景不明制约楼市
楼市不是孤立存在的,其表现好坏,房价是否能够平步青云,直接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特别是香港这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系,外围的任何波动都会对其产生直接冲击。自去年初美国爆发次按危机以来,美国经济衰退迹象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大陆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正在实施以货币紧缩为主的宏调政策,以控制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和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作为对香港影响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系,现时都在进行调整,香港经济环境充满着变数,发展前景不明朗。
由于经济前景的不明朗,诸如国际评级机构惠誉、瑞银以及香港大学等知名机构开始陆续调低今年香港经济增长预测;而中大亚太研究所4月初所作的市民调查表明,只有四成人对香港经济前景感到乐观,较半年前大幅回落了12个百分点。经济环境和前景的不明朗必然影响楼市的表现,特别在当前通货膨胀率不断升高、普通市民日常生活负担日益加重的情况下,高高在上的房价已经失去了继续上升的市场支撑基础。
迹象四:减息刺激已近尾声
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联储局多次减息,香港银行大多跟随,目前,香港的存款利率只有0.01厘,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负利率,虽然美国还有再减息的可能,但香港再减息的空间已经不大。
香港金融机构经过研究称,当3个月拆息跌至不足1%时,香港银行或会考虑减息,但可能第3季尾或第4季初才出现。香港减息周期已接近完结,甚至已经完结。而停止减息将影响楼巿,估计未来12个月,香港房价将有可能不升反降,或会下跌5%至10%。
虽然未来房价是否会下跌仍待观察,但减息的刺激作用的确已经快要结束了。过去,分析员和发展商预期房价会进一步上升的理由之一就是减息会助推房价,而减息周期已近尾声,房价也将失去这个助推力。
迹象五:市场开始出现警醒声音
3月份,AsianomicsLtd.董事总经理兼前里昂证券首席经济师韦卓思(JimWalker)在出席一个午餐会时表示,美国联储局多番减息,令香港房价急升,但他相信市场对香港楼市走势过分乐观。日前,CEO论坛在港举行,恒生银行(011)副董事长兼行政总裁柯清辉在论坛上指出,香港通胀高企,利息偏低,楼市短期虽然无大跌空间,但上下波幅亦不会大,估计今年将出现“闷局”。
上述对房价的警醒声音以前是从未出现的,目前这种声音虽然还不大,但既然出现了,就表明有部分人士已经预感到房价的确已经处在一个相当的高位,要再升恐怕很难了。
·香港楼市现见顶 迹象五大征兆浮出水面 08/05/05
·房价 从美国跌到欧洲 08/04/20
·亚洲金融危机十周年回顾 08/04/10
·香港楼市:2008年将一枝独秀 08/03/12
·恒隆:迫切的发展欲望 08/02/24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