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求“高”、求“奇”、求“怪”的建筑只能瞬间闯入人们的视线,惊诧后却是美感的缺失。
当下,中国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而“新地标情结”也十分盛行。近日,中科院院士、建筑学专家郑时龄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那些求“高”、求“奇”、求“怪”的建筑只能瞬间闯入人们的视线,惊诧后却是美感的缺失,“地标多了也就没有了地标”,靠“突兀”争做地标只能把城市建设引入一个无序、杂乱的境况。
“新地标情结”恰恰将理想中的地标淹没在了“地标”的海洋之中。郑时龄认为,标志性建筑的出现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需要区域内建筑与建筑之间固有的节奏与韵律。放眼一个建筑群,它所勾勒出的天际线就应该是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要注重整体和谐。真正优秀的建筑作品,要让人一看就是“应该存在于这个环境之中”。他指出,城市布局要有整体效果,有些建筑要当主角,有些就要当配角,主角是少数,配角是多数。不能为了争当主角而只考虑出“奇”。上海在建筑风格形成的过程中也走过不少弯路,上世纪80年代上海建筑界照搬“欧陆风情”。可是,不论气候、温度、湿度,还是人文环境、地方建筑材料,上海与欧洲的情况都相去甚远。“欧陆风情”来到上海遭遇了“水土不服”,上海建筑界犹如邯郸学步,经历了一段历史的倒退。
郑时龄指出,建筑也有“先来后到”,要学会尊重历史,依从固有的环境气氛,延续并升华时代精神,继承并发扬得恰如其分也就诞生了新的地标。
·广州富力君悦大酒店隆重开幕 08/04/22
·SOHO中国财报:毛利率达55% 现金137亿 08/04/21
·专访拉吉夫·辛格:印度最大的开发商 08/04/21
·坚硬的稀粥:土地盛宴与低迷 08/04/21
·广晟系浮出水面 08/04/2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