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债的故事已经结束,还是刚刚开始?面对美国经济衰退,亚洲经济将独善其身,还是难免受累?
亚行日前发布的《2008年亚洲发展展望》指出,尽管受到全球信贷危机的冲击,包括中国、印度、东南亚“四小虎”、韩国和中亚国家在内的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仍有望达到7.6%,虽然低于去年的8.7%,但只是放缓,还谈不上衰退。
“次级债危机当然会造成外部风险,但我认为它也可以给亚洲经济带来另一种机遇。”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对本报记者表达了他“谨慎乐观”的判断。
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
2008年伊始,次级债危机如同潮水一般,一波又一波从大洋彼岸袭来。
1月22日,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77岁的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公布了一个令投资者心寒的观点,他警告称“当前情形比二战结束以来出现的其他任何一次金融危机都要严重得多”,但人们对这一点的认识之少“令他感到惊讶”。
索罗斯强调,危机一旦发生,当局必须干预,最好是在危机蔓延之前,否则就太晚了。“问题是,美联储还能将利率降到多少?”他反问道。
尽管美联储不断宣布降息和大举注资,但还是难以阻挡纽约股市道琼斯指数大幅下跌,并带动亚洲股市回落。香港恒生指数从2007年的3万点大关一度跌至近期的2万点附近,中国上证综指更是从6124点跌了近50%,印度、越南和韩国等新兴市场股市也都不同程度出现大幅下挫和波动。
4月2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作证时表示,随着楼市疲弱、失业率上升和消费市场不景气,美国经济可能面临“温和衰退”。这是伯南克首次在公开场合承认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在投资者信心尚未恢复之时,伯南克的表态给亚洲各国再次敲响警钟:次级债危机或会从金融市场逐渐向亚洲实体经济蔓延。
作为亚洲经济增长龙头,中国的情况格外令人关注。今年2月,中国贸易顺差同比下降63.9%,为85.5亿美元,自2007年3月以来月度贸易顺差首次跌破百亿美元大关。不过,分析师们预测,2月份的非常规因素较多,3月份出口将会迅速反弹。
2月份韩国出口同比增长20.2%,高于市场预期,减轻了全球经济疲弱打击韩国商品需求的担忧。印度2月份出口142亿美元,同比增长35.25%,仍然显示出强劲势头。
“前一段时间有一种‘脱钩’的说法,我们持否定态度。”庄健说。他认为美国经济对亚洲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如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等影响较大,而且亚洲国家的加工贸易总要有一个出口渠道,中高端的产品还是需要欧美消化。
据他观察,次级债危机对亚洲经济直接影响较小,主要是持有美国有关金融产品的亚洲机构受到损失,但通过金融市场和资金联动,此次危机仍然深刻地影响了亚洲经济,造成资本市场大幅回落,还有通货膨胀等等。
“这些都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而金融市场的动荡总有一天会在实体经济中反映出来,尽管这种影响是渐进的。”庄健说。
中印与东盟:危机中的赢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宣布全球金融危机到来的同时,索罗斯继续语出惊人,宣称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危机后的受益者。 “此次危机将结束60年的超级繁荣……但当前的金融危机不太可能导致一场全球性的衰退,而是一次对全球经济的根本性调整。在这一调整过程中,美国将相对衰落,而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将崛起。”他说。
面临全球金融危机,亚洲经济真的能因祸得福,并成为全球经济格局洗牌后的“赢家”吗?
“对亚洲经济来说,此次全球经济变局应该说是机遇与风险并存。”中国经济学家曹和平说。他认为,亚洲经济从来不是铁板一块,特别是日本、新加坡、韩国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等经济体属于小尺度经济,自身产业深度不够,与美国经济的整合程度高于与亚洲经济的整合程度,将受到次级债危机及由此引发的美国经济衰退较大的影响。
但中国和印度这些大尺度经济体内需旺盛,能够抵御外部风险,而东盟十国地处中印之间,与两个大国合作较为紧密,受惠于后者庞大的市场。所以次级债危机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应该是机遇大于风险。
曹和平相信,次级债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将发生改变,全球经济体依靠美国一枝独秀的时代已经过去,因为早前欧盟一盘散沙,中国和印度总量较少,而如今中印两大经济体正在迅速壮大,作为新兴经济体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地位更显突出。
“甚至可以说,今年的全球经济的表现,将取决于亚洲经济的表现,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表现。”他说。
庄健认为,2001年美国IT泡沫破灭震动很剧烈,但动荡时间不长,而去年开始的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引起的次级债危机是一波波持续的,虽然程度不会那么严重,对亚洲经济影响的时间跨度会很长。
“相对稳定的经济发展会为亚洲带来大量外部资金,亚洲各国应该利用好外商直接投资,重振内需,调整结构,改变过于依靠出口的增长模式。”庄健说。
·“适度”是从紧货币政策的应有之意 08/03/30
·经济人物:樊纲的2008 08/03/26
·易宪容读懂货币战争了? 08/03/15
·杨红旭:2008上海房价或涨5% 08/03/14
·FDI骤增 商务部高度警觉 08/03/03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