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柯布西耶曾认为自己是“作家”,他善于让文字连绵激荡,生动有想法。他的信情绪鲜明、神经质,喋喋不休,反映了作者从1907年不到20岁起到1965年去世前的生活。
从历史的角度,勒·柯布西耶绝对是现代建筑史上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最先倡导现代精神、提出现代建筑基本模型的思想家。他认为新建筑五要素是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长窗、底层架空柱、屋顶花园。时至今日,世界各地的每栋现代建筑上都能找到这五要素的影子。武断地说,任何一个声称自己没受他影响的现当代建筑师,都在说谎。
《勒·柯布西耶书信集》,(法)让·让热编,牛燕芳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2月版,58.00元。
《勒·柯布西耶书信集》从他的4000多封信中选出了329封编撰成书,它们寄向亲人、朋友、委托方、政府官员,全像单方面发报,没有回答。勒·柯布西耶曾认为自己是“作家”,他善于让文字连绵激荡,生动有想法。他的信情绪鲜明、神经质,喋喋不休,反映了作者从1907年不到20岁起到1965年去世前的生活。这是一沓自画像,一张张翻过去,透着一个大大的“我”,诉说着一个思想家、建筑师、艺术家的成长,他从自负的男孩变成了孤独的大师。
勒·柯布西耶不到四十就写成了有影响力的著作《走向新建筑》,很快就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欧美各地出版流行,被称为“现代运动的先驱”。在群雄辈出的年代,他都是最受关注的。人们曾以为他的孤高、傲慢底下是打不垮的自信。可在信里,显露出盛名之下,他只是一个怀着艺术家之心富于责任感的卑微的建筑师,想做设计想到了成痴的地步,甚至寄希望于星相。
他著书立说传播思想,只有“无法建筑”成了他人生最大的苦恼。年轻时代,他希望父母以他为荣,炫耀自己的理想和成绩,为没能出现在“镇上小报的荣誉栏”里羞愧,可“人们不允许我盖房子”,“熄灭小小的火苗(1913年)”。中年之后,他颇有名气,却得不到作为建筑师的信任,“人们目前不承认我除了制造‘居住的机器’还会干些什么(1927年)”。由于他当时的“前卫”,不断地受到质疑、诋毁、诽谤,“我全部的努力都集中在实验性的工作上,我的学说传遍全国,然而我接手实际工程的范围却仍十分有限(1935年)”。他不在乎政治立场,不惜通过各种方式取悦各种人,只是希望能够接到委托,结果却是没有人真正接纳他、认可他,甚至为他在战时的胡乱投诚而鄙视他。他一再希望能受到法国政府的重视,却总不如意,“另一件足以令我感到难过的事。我65岁了,我只获得过一项国家的委托(1952年)”……后来,他的萨伏伊别墅(1931年)在他生前就列入了法国的历史文物,而1952年的马赛公寓和次年的朗香教堂都让他成为争论的焦点,载入史册。他一生的建筑作品并不算少,他自己却不满足,不快乐。
对于像书信这样即时又纪实的文体,不容易评价它写法的好与坏。作为名人书信,无非包含了多元化了解这个人和那个时代的双重价值。作者有着不凡的见解,可信里,勒·柯布西耶并没讲思想和理论,从中能找到的对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的启发并不多,实用和研究上的意义远不如《勒·柯布西耶全集》;他也并不常描述周遭的事物,不大思考身处的时局,大多数时候,他整日画画、设计,只关心自己的事业、追求,想着怎么才能取得竞赛的胜利,得到认可,盖起建筑,甚至连家庭生活都不太提及,不能指望他的信更多地表现时代。
在我眼里,这些信构成了一部完全主观视角的现实主义小说,描写了“我”光彩的荣耀与阴暗的孤独成正比的一生,光环越发亮,活得越不如意。似乎没什么可抱怨的,“外表坚硬,内心柔软”的主人公越期盼越想得到的东西离他越远了,像一个猎人身上背满珍禽异兽,却仍没法射中他给自己画定的红圈,总是感到没能以他所希望的方式得到认可与尊重。他的骄傲,削弱了他对别人诉说的冲动,在信中露出一分的难过,那背后可能潜藏着十分的痛苦,同时,骄傲却又增加了他的愤怒。以柯布西耶所处的位置和他的性格,又没人会觉得他真的需要或值得宽慰。作为人生,大概没有比这更糟的了。甚至那未出现的结局,勒·柯布西耶的死法———在他熟悉的海域游着泳溺水而亡,都显得这么戏剧性的孤独无助。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