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为什么一读再读商学院呢?一个最简单的解释当然是积累人脉资源,在中国做生意,没有关系不行。
还是张蓝的故事。1999年,她把原来的生意统统转手的前后,先是去北大光华上了一个总裁班,接着又去中欧读了一个EMBA,读完没歇着,又去长江商学院读了CEO班。
像张蓝这样辗转各大商学院的企业家,据我所知还有不少。比如赛维太阳能的彭小峰,先读北大,也上过长江。还有现在很红的炎黄健康传媒的赵松青等等。
她们为什么一读再读商学院呢?一个最简单的解释当然是积累人脉资源,在中国做生意,没有关系不行。比如赵,是做广告行业的,她需要客户,需要做关系,商学院同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事实上,炎黄的投资正是赵的清华EMBA同学帮忙拉的。
但张蓝的说法不同,她说自己这行是开门做生意,来得都是客,做得是实业。而做实业最重要的是管理,她自称在商学院里学到最多的是管理的方法。比如如何给餐饮业制订流程标准,如何运用信息化,如何打造品牌,如何管理好现金流,如何绩效考核等等。这一下子让俏江南从成千上万家中餐馆中脱颖而出。
彭小峰也谈到过读EMBA对自己的启发。他做赛维之前是做劳保用品的,生意做到上亿就做不上去了,也无想象空间。后来通过学习,知道了施正荣,知道了新能源产业。很快跟自己的商业经验结合,三年就创造了一个市值30亿美金的美国上市公司。
在中国,40岁上下这一代的生意人很多是白手起家,靠转轨时代的特有寻租机会而发迹,靠个人权威和能力掌控企业,他们洞察人性,深知国情,不乏手腕。但普遍缺乏两个东西:一个是科学管理的方法,一个是前瞻性比较性的视野。这往往使他们的生意做大之后就难以突破。商学院恰好提供了其所缺的东西东西。一群老板在一块,系统学习西方哪一套成熟的管理办法,交流经验思想,了解国外的最新趋势和标杆企业。
所以,中国商科教育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EMBA比MBA有用。事实上,这可能也是商学院对国内商界最大的贡献。
因为中国这一代老板成长的土壤是完全没有商业氛围,或者商业氛围被异化的。而欧美甚至印度的企业家在20-30岁时已经完成了这一过程。其整个经理人阶层大多也是受过系统商业教育的。所以,很多人需要通过EMBA或者各种总裁班来补课。
管理大师明茨伯格曾经说商学院无用,还有人说企业家精神是无法后天培养出来的。我过去也曾有同感。在没有多少真正的商业实践之前,就教一堆管理方法,完全是纸上谈兵。当然这主要是指MBA教育。
我的新认识是,管理教育课堂应是一个让管理者们反躬自问、体会他们的工作经验,并系统提高的地方。通过类似EMBA这样的学习,那些老板们身上的企业家精神火种非但不会消磨,反而可能会得到更大更有效地释放。
题外的话,据说众多国内商学院中,长江学生自己创业的最多,或许是因为他们的院长项兵就是一个天马行空的家伙,而背后的老板也是个华人世界第一流的创业家。
·少读点商业传记 多看点文学故事 08/04/02
·上海北京深圳“二套房贷”全面松动? 08/03/23
·地产大腕背后的“旺夫”女人 08/03/18
·十杰:现代经理人的原型 08/03/17
·纽约印象 08/03/12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