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除了成为一个体育盛事之外,可能成为新中国一次集中的建筑展,您如何看待这一场建筑展?
陈一峰 中国建筑设计院设计师
陈一峰:作为一个居住在首都的建筑设计从业人员,我并不像媒体和公众那样十分关注奥运建筑,北京像其它城市一样如同一个大土地,各国建筑师各类建筑争奇斗艳,我们比较关注那些高水平的给我们的城市环境带来很大提升的作品,也关注那些给我们的设计思潮带来冲击的作品。至于奥运建筑,除了鸟巢和水立方之外,基本淹没在庞大的都市工地中,我甚至不知其中许多建筑的样子,即使在媒体出于宣传目的反复报道之下,某些奥运建筑引起的关注远不如其他的一些建筑。
王晖:这些天一直处在旅行状态,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在不同的地方当然可能就会产生一些与之相关的感受,无论是时间的还是空间的。空间的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它是由一个或一组或更多的物质形成的,可以进入,可以视觉化地想象,存在甚至要用整个人的身体去感觉,包括气息、声音的回响,还有温度和光线。可是一旦来到一座城市或一幢建筑,就会发觉人进入到了很多不同的时间概念所形成的复杂网络中。首先是到达的时间,这个时间是一个开始,具有偶然性,是一个清晰而比较准确的状态,但是和这个时间状态难以分离的与记忆有关的信息也随之产生,是直接与空间的物质特征混合在一起的。于是在时间的变化行进中,由空间特性而影响,就会在经验不同的空间时,对时间的感受有了不匀质的特点。这种可以以建筑或某一城市区域的经验的多次叠加,就会形成我们对城市或地区的了解。其次,这种每一次的初始时间也因为与“历史”中的城市和建筑互相穿插,使人们在感觉当下的同时感受到历史,这时的时间是片断出现的,即人脑记忆中的知识会形成人在对建筑“物”进行阅读时的一种历史判断,比如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触摸建筑的材料和细部,从而产生进入历史中的某一时间的小节的历史感,当然也就是很近的历史。这种片断时间仍是空间化的最后出现的时间感受,是片断时间组成了一个可能加入了相关知识及主观判断的连续状态,这个时间感是由于人们心理/生理上的需求而创造出来的,目的在于脱离物质的自我存在,即自我的现实感。
现实感存在于当下是一种发展的巨大力量。
离开了北京,反而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想和想像北京,足够大、足够快的变化速度和足够多的人,这些特点足以让北京与其它大多数的城市不同了。在城市的生长过程中,就在短短的十多年间,无数的建筑在改变着这个城市,在现阶段表现出了更多的复杂:“建筑风格”、“城市规划”等,均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得简单明了,所以这种“混乱”倒是形成了北京的“风格”。
建筑形成了现实存在的北京。
Q:奥运场馆的设计及建造可能对未来中国建筑设计思潮的影响是什么?
陈一峰:要说对中国建筑思潮的影响,我认为只有鸟巢和水立方,其它奥运建筑可能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有些建筑比如运动员村,它的设计水平远不如周边一些普通的房地产项目,从规划结构到造型细节的处理都了无特色和新意,实在可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我想在于鸟巢和水立方都是国家组织的大型国际公开竞标中选出的作品,参赛者均为著名的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评委也有近半数为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因而所选出的作品是完全与国际潮流同步的,因而给我们带来了较大的视觉冲击力,而其他场馆则大部分为业主自行组织招标的,因而所选出的作品自然也延续了人们对建筑传统的认识模式。
鸟巢和水立方所带来的震撼在于它第一次将现代造型艺术的整体抽象手法以巨大的体量呈现在观众面前,以前我们的设计更多的是以人们传统审美习惯的形体和分隔的立面的推敲,而这种整体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形体再加上表皮的抽象的肌理处理,实际上早在其它艺术甚至诸如“宜家”之类的家具用品店里流行了很久,只是“建筑又一次赶上了末班车”。继这两个建筑之后,我们看到了国内许多竞标和中标作品中都带有这方面的印记。
王晖 著名建筑师
王晖:我们对北京的现实感形成于古老的历史建筑中,也形成于正在完成的这些新建筑中,新的建筑是在满足了各自具体的形成条件后完成的。记得看过一本书,书中记录了一座桥的建造过程,从开始的需求,到产出造桥的想法,到进入筹备工作再到设计及修改设计、施工以及运营。这样一座桥耗去了作者很多笔墨。
但也可以看出在一座桥的产生过程中,要理解最后的结果是需要多大的信息量。一座桥如此,建筑过程更为复杂了。我们所处时代的问题是有很多东西难以分辩清楚,这些问题有一部分是通过建筑或建筑物的完成而得以永久或暂时地解决。所以,建筑既服务于个人,某些也服务于社会人群。建筑具有功能性,同时又不仅仅于此,对某些建筑而言,建筑还具有更多的文化及政治需求,以及一些建筑能表现出的“宣传”作用。这些,其实都是以建筑的方法去对“现实感”进行创造的结果。
一本欧洲杂志对北京的评述是:使用了很多表达较为夸张的语句来评论我们耳熟能详的建筑,有刚刚起用的国家大剧院,有在建的国家体育馆和CCTV大楼,还有对北京巨大的建筑量的描述。某地的一个朋友看完这本杂志递给我时说:你们正在建造乌托帮。当然,同时去完成这么多大型建筑在欧洲是难以想象的,这些大型的建筑从一开始就在完成功能设计时带有表述国家形象的作用。巨大以及新的形态让很多来北京的人感到振奋,好像这些建筑已经难以再用“建筑”的词语来描述,而是转向了更为宏观的“景观”概念。同时,这些建筑中的一些又表现出了“装置”化的特征,似乎可以离开具体的地点,移到别处。这些都是因为巨大的尺度和相对奢侈的“功能”而带来的。被称为“北昼”的国家大剧院与环境的冲突显而易见,在城市中心,这幢建筑在很宽的长安街上来看,也显得“景观化”得过于巨大。就像是现实中的超现实作品。
Q:有批评认为奥运场馆的建筑形式已经远远大过了内容,怎么看这种理解?
陈一峰:至于有人说它们的形式大于内容,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建筑的内容实际上是不怎么改变的,两千年前的斗兽场和我们今天的体育场在空间组织上没有什么不同(因此许多著名学者由此认为建筑是伪科学)。变化的只有形式,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允许我们今天的奥运场馆在形式上作大胆的探索呢,至于这种形式有无生命力,能被人们所热爱多久,历史会给我们答案,至少今天它给我们带来惊喜。
王晖:这次出门前,去机场路过奥体中心的时候,看到这些大型建筑即将完工,在周围路边的空地上,很多人在用相机记录着这些。奥运主会场的建筑体量及其结构带来的突出的视觉特征是这组建筑当中最为庞大的一个,相比之下,从总体形态上,体量调整过的水立方就略显单薄。
奥体中心这一些形态各异的新建筑被统一规划在一起,也和北京的现状相类似,表现出了某种混杂的特点。应该注意到的是,奥体中心的周边环境及建筑形态控制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对亚运村周边的一些酒店建筑进行改造的同时,还应对其西侧的在建项目进行设计调整。
现状的建筑形态与奥运场馆相比,过多的装饰和过高的建筑以及不惜体量都会影响到奥体中心的总体形象。
Q:请选择您心中最满意的奥运场馆,并说明理由。
陈一峰:鸟巢和水立方两个场馆,在看方案时我最喜欢水立方,建成后我就只喜欢鸟巢了,毕竟出自国际名家之手,他们在方案设计中即能预见到未来材料及工艺上的细节,反映出了丰富的经验。而水立方则较效果图和模型大打折扣,效果图上无边界的水立方被钢结构框住,加上落满灰尘的薄膜气泡,完全反映不出那种晶莹剔透的质感。
王晖:建筑创造于也创造着现实,它的作用在建成的一刻开始,我们不应该只注意这些极为个别的建筑,还应该关注相对微观的建筑研究以及更为社会化的建筑学研究。如何使得普遍存在的住宅和这一类级的建筑更为“专业”化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因为这些更为广泛的建筑更加日常地进入到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影响社会人群的生存状态,这是现实中的现实。
上月末在北京夜遇友人Ole,他是CCTV大楼的总建筑师,寒暄时问他项目进展如何,他微笑着说“它在那儿,去看看吧。”
·品牌之辨 企业与产品 08/04/01
·生意的道道 08/04/01
·房企高管年薪大揭秘 王石年薪691万成打工皇帝 08/04/01
·迅速崛起的亚洲新贵们 08/04/01
·恒基每股盈利港币1.92元 新世界中国销售增长323% 08/04/0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