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斯登被拯救回来的确是很好很好的事情,但同样好的是,它曾濒临死亡。
1984年的伊利诺斯州,当时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在发生数十亿计的坏账之后,发现已经站在倒闭的边缘上了。政府为了避免危机插了一腿进来,担了35亿的坏账有效的接管了银行。那年晚些时候的国会听证会上,一个代表总结了这次出手挽救的经验:“我们不需要继续争执下去了,一种崭新的银行形态已经诞生。就叫做“很大因此不能倒”(too big to fail. T.B.T.F),这将是一种多么令人惊奇的银行。”
从那之后,T.B.T.F即使并没写下来,也已经变成了金融界一种普遍接受的规则之一。两周前,美联储帮助摩根大投收购贝尔斯登给大家上了新的一课。在这之前,美联储只肯帮助商业银行。(另一项突破是,美联储首次允许投行向其直接借贷)此次贝尔斯登的交易意味着除了商行以外,T.B.T.F规则今后也将适用于投行了。突然的,联邦政府将出手挽救一大批两周前它根本不会去帮助的那些公司。
援救快要倒闭的公司当然存在着产生在道德上冒险的可能性——假如我们让那些人可以不必为其失职所导致的危机负责的话,他们将来可能变得更加不负责了。不过美联储在减缓贝尔斯登的危机上做了一件漂亮事儿就是,让其为自己的行为付了一大笔帐。这次出售使得贝尔斯登的股东们受到了惩罚,和几天前的60美元比起来,最终2美元每股算得上是惨痛。而且,数以千计的原贝尔斯登员工们,又得去找新的东家了。
更重要的是,和整个金融业将会遭到的危机相比这点冒险也不算什么了。美联储在1933年2月的时候面临的是类似的情景。当时底特律两家最大的银行面临危机,美联储没出声。而这两家银行的倒闭最终导致了邻近州的银行接着倒闭了。最终这场危机变成了一场全国银行业的大灾难。贝尔斯登的危机与之类似,也很可能导致整个市场的混乱。可能其不是华尔街最大的银行,但贝尔斯登在这场牵涉到数以百亿计的次贷危机中的关键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假如说它并不符合美联储那种“很大因此不能倒”的标准的话,它因其自身的重要性,也是不能够听凭倒掉的。
拯救贝尔斯登并不意味着美联储的政策将发生巨大转变。你可能认为美联储帮助投行的行为正好证明了其的不可或缺。但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华尔街在做生意的时候的表现是多么令人担心。因为交易的风险实在是太高了——以贝尔斯登为例,它只有一美元,却敢拿着借三十美元的债务——这就要求那些银行们具备超乎寻常的风险控制能力,而且它们还必须能够确保人们足够信任自己到即使很少有担保,投资者们也能够拿出一大笔钱来借给它。你还可以假设,华尔街对整个投资的全部过程都有一套严格而有效的制度来保持风险均衡、获得信任。可是结果恰恰相反,太多的公司们都赌的太大了,根本顾不上考虑这一切。而这就是为什么当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时候,你看到那么多出悲喜剧的原因了。当你仔细想一想,那些投行们不仅身处次贷危机之中,科技泡沫危机中也少不了它们的影子的时候。贝尔斯登危机最令人惊奇的就不是,为什么其会被顾客们抛弃,而是,为什么这一切就没早发生呢?
现在美联储掺和进来了,很可能一切因此复原。但别因此又走到老路上去:在过去几十年里整个市场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多的人都对华尔街公司们的“魔术赚钱能力”表示了太多的信任,而又对其是否如实的完成了自己的承诺疏于监督。投资市场的确需要信任,但这种信任假如是盲目的话,最终结果很可能是走到岔路上去。我们既不希望如今几个月间的颓唐局势继续下去,但我们也不希望一切又重新回到老一套。贝尔斯登被拯救回来的确是很好很好的事情,但同样好的是,它曾濒临死亡。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