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演未获一家机构认购,最后一刻被迫放弃IPO计划
3月20日晚19时,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恒大地产)在香港联交所网站发布公告,宣布中止上市计划。这一天,本是恒大地产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计划中结束招股、公布定价的日子,亦是其上市的最后一程。
恒大地产公告称,“有鉴于国际资本市场现时波动不定及市况不明朗,本公司决定不会根据原有时间表进行全球发售。”
公告同时对如何退还公开招股期间客户的申请股款进行了说明。
3月17日,恒大地产已发布公告,宣布将招股截止日期延后一天至19日。这一罕见举动,是为了给潜在投资者更多的考虑时间。
香港当地媒体此前均预测,恒大地产可能将以最低价发售。最终结果显然比这一预想还要糟糕。
“若以最低价发售,恒大地产净资产折让仅为30%,远低于一般上市公司水准,很难吸引投资者。”一位投行分析人士表示。
3月12日,恒大地产公布了招股说明书,显示恒大地产此次共发售约29.61亿股份,其中28.5亿为新股,招股价介于每股3.5港元至5.6港元,募集资金103.6亿至165.76亿港元。
恒大地产计划于3月13日至3月18日公开招股,3月28日在H股正式挂牌。
瑞信、高盛、美林担任了恒大地产上市的联合保荐人。其中瑞信报告对恒大地产估值1208亿至1321亿港元,美林估值810亿至1300亿港元。这些估值高点,均已超过内资地产公司中市值最高的碧桂园。
但是,受次级债风波、股市低迷、信贷紧缩、地产成交量萎缩等多重利空因素影响,恒大地产此际推出IPO并不被市场看好。
《财经》记者获悉,恒大地产在3月7日至12日的上市路演中,未获得一位基金经理发出的认购意向。
在没有获得机构投资者认可的情况下,恒大地产依然没有放弃上市计划,并寄望以比较低廉的入场费,吸引散户。
3月12日举行的恒大地产上市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对此表示质疑。恒大地产董事长许家印以不了解为由,避而不答。
据《财经》记者了解,恒大地产此番冒险逆市IPO,主要是迫于其在极速扩张中日益紧绷的资金链。
数据显示,2007年,恒大地产土地储备较2006年增长了九倍,目前仍高达4580万平方米。其中,在19个城市拥有33个房地产项目,总楼盘面积约163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070万平方米。
这一土地储备,仅次于碧桂园,是万科的近两倍。
2008年1月,在大多数地产公司收缩战线,退出土地“招拍挂”之际,恒大地产仍逆市而上,以41亿天价拍得广州天河区员村地块,折合楼面地价13016元/平方米,成为广州新“地王”。
恒大地产购买土地的资金,主要来自2006年底及2007年8月募得的两笔总计近10亿美元私募资金。为此,恒大地产将33.33%股份出让给包括德意志银行、淡马锡和美林在内的财务投资者。
招股书显示,恒大地产融资将主要用于清欠债务。其中,53.6%用于支付未付土地出让金及现行项目资金,9.1%用于部份偿还瑞信借取结构担保贷款。
恒大地产董事长许家印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为筹措恒大地产上市一事,未能参加“两会”。可见其上市情势之急迫。
一位投行人士向《财经》记者分析,恒大地产急于上市,与港交所一项新规则也有关系。规定要求,2008年4月后上市的公司,必须在招股书中写明2008年半年或全年盈利预期。3月前上市的公司,则无需对全年盈利预期作出承诺。
尽管恒大地产曾在报告中预测,其2008年盈利将达77.57亿,是2007年近八倍。然而,在地产市场整体萎靡的境况下,恐怕没有一家上市公司敢于在公告中,对其2008年盈利预期做出如此高的承诺。
“这是恒大地产选择在4月前上市的一个主要原因。4月以后,上市将更加艰难。”该投行人士表示。
摩根大通中国房地产分析师魏志鸿认为,恒大地产是这一轮上市潮的风向标,其他公司将关注恒大地产表现,以确定上市计划。
与恒大地产上市同期,星河湾、龙湖地产、宝龙集团、香江国际、棕榈泉、卓越、恒盛、方圆、花样年集团等多家中资地产公司也正在筹划赴港上市。恒大地产中途折戟显然将令此番中资地产公司集中上市热退潮。
据《财经》记者了解,星河湾上市计划已经推迟,其原本计划筹资78亿港元,在已递交上市申请的公司中,融资规模仅次于恒大地产。
截至记者截稿前,恒大地产及其保荐机构均未对中止IPO一事公开置评。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