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几乎在每个问题都有不同意见,但在应该拥有自己的住宅这事儿上几乎从没什么争议。对住房所有权大唱赞歌是美国政客们的基本共识,而自从1930年代以后的公共政策基本都是在朝着让买房更加便宜和方便上努力了。人们逐渐认识到,拥有自己住房所有权可以产生一系列巨大的社会效益,帮助人们养成稳定友好的邻里关系,使得更多的人愿意为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投资。而其经济效益也不可小觑,为买房而进行的自觉储蓄能够让人们自我平衡收支,积累财富。住房所有权能够“为家庭的财务安全提供保障,”前住房和城市发展委员会(H.U.D:US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秘书长马特内斯说,而它也能够“产生助推整个国家发展的经济力量。”
再找不到比1994到2005年这一时间段能够例证这个判断的了:美国人“居者有其屋”的数字增长了几乎整整十分之一,整个社会的财富水平也随之水涨船高了不少。但大唱赞歌也使人盲目了的是,与收益相对应的,也需要支付不小的代价——而且这代价随着有其屋者的数字的膨胀越变越大。房地产业的兴旺的确助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得到了很多的那些首次购房者的支持。但不幸的是,这一切的结束也引发和加深了现今的低迷。
问题的成因一部分是由于繁荣必然引起的过分泛滥的信贷和松懈的放贷标准。过去买一套房子需要很高的预付门槛:1976年的首次购房者的平均标准是百分之十八。与之对照的是,在一项国家放贷者协会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在2005中期到2006年中期的时间段内基本上几乎有一半的首次购房者,一分钱没有就买到了房,而居于中间位置的预付款比率竟然也只有百分之二。想想吧,没人会愿意借给你四千美元去买股票,假如你一年只能挣八千美元的话。不过就有很多人愿意借给你那些钱去买套房。当房价一直涨啊涨的话一切问题看起来都OK:要不这样人们根本就买不起房子,而这也符合使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标准。不过,一旦房价下跌——就像07年最后一个季度比前年同期下降了几乎百分之九那样——整个局势的下降就很明显了:几乎有一千五百万家庭现在手里的房子的价值都比不上它们的贷款数额。居者有其屋没给这些人们带来什么财富,相反把他们锁定成了契约的奴隶。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