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在2007年,中国内地不少城市一手房市场的房价上涨幅度达到20%以上,甚至有些地方的二手房市场的价格成倍上涨。潘石屹虽然并不认为这样的上涨幅度是非理性的,但他也承认2007年的土地市场称得上“狂热”,王石也曾表示,大部分城市的土地价格上涨超过50%,最高的甚至达到163%。
地产“高烧”、“地王”泛滥,终于让政府“痛下杀手”,一系列愈加严厉的政策接连出台,再加上央行先后数次上调存贷款利率等的调控措施,投资比率甚高的广州、深圳的房地产市场首先受到冲击,汹涌的购房者似乎在一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清冷的售楼大厅和沿街兜售广告的中介人员。
接下来作为房地产市场“晴雨表”的中介公司首先开始崩盘。从2007年11月起,中天置业老板卷走客户2600万元,创辉在上海的200多家门店一夜间关闭,中大恒基陆陆续续关店百余家……
用王石的话说,“这次调控不同以往”。虽然目前还未有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但就在今年初,北京市建委对拟注销资质证书的862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名单进行了公示,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公司。
2008年:地产商是否不惧地根银根紧缩
2008年:不惧地根银根紧缩?
“台风来的时候猪都会飞,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没穿泳裤。”
如果“拐点”来临,真的会让地产巨头们“卖儿卖女”(冯仑语)吗?
在《英才》记者就此的调查采访中(参见案例部分),几乎很少有地产商认为“拐点”会对自己影响很大。而遍查公开资料,似乎也只有中坤集团的黄怒波在2007年底表示:“明年这么严的调控,我可能被这些新大鳄吃掉。”
在那些经历过上一轮调控的地产商们看来,“拐点”更意味着是做大、做强的机遇,而人们普遍质疑的地产商将面临地根收紧、银根紧缩等的难题,在他们看来也不成问题。
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地根紧缩,其实可以通过收购中小房地产开发商手里的土地来解决,而银根紧缩导致的房贷吃紧,也可以通过融资多元化的渠道予以化解。
当然,危机意识他们还是有的。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在数年前就提出了“反周期理论”,即在繁荣时期卖楼,在萧条时期买地。而华远总裁任志强一看上市搁浅,现金流仅够维持半年,就马上卖掉SOHO北京公馆、光华路SOHO2号这两个在别人看来稳赚的项目。
不过,人们依稀记得:1993年6月2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钅容基发表讲话,宣布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釜底抽薪全面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此后,国内房地产几乎全行业亏损。这一次,“老警察们”会否重蹈当年的覆辙,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人们或许还记得:几年前高喊着“赶超万科”口号,并放出100亿、后来又放出1000亿豪言,且在全国各大城市砸下重金屡屡买下“天价地王”的顺驰,如今早已易主。
2006年,香港路劲基建与顺驰正式签署协议,以12.8亿元换取顺驰55%的股权,顺驰的创始人孙宏斌对路劲基建董事局主席单伟豹说:“你买了个便宜货”。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的是无数个假如——假如顺驰再多10个亿的资金,假如顺驰中国成功在香港上市,假如没有遇到宏观调控……孙宏斌是绝不会出让自己大股东地位的,更何况是以如此低廉的价格,卖给一家这么不知名的公司。
2007年,孙宏斌索性再次出让股权,只保留了顺驰中国约5.3%的股权,挂帅而去,曾经做中国房地产公司老大的梦想也灰飞烟灭。单伟豹在之后曾写过一篇文章,指出顺驰实行目标管理,但主要的指标只是“回款”,完全忽略了成本和利润,而利润恰恰是企业生存最基本的元素。
而早在2004年的博鳌论坛上,面对“8·31”大限,潘石屹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方,“人在没有抗体的时候,会得天花,为了不得天花,就打疫苗,让你得一次小病,然后健康地成长。”——不知当时也在场的孙宏斌是否听进去了。不过,顺驰成为自2003年房地产调控以来倒下的第一匹“黑马”,相信没人否认。
或许,这也正应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曾不无幽默地说过的那句话,“台风来的时候猪都会飞,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没穿泳裤。”各位房地产开发商在忙着辩论之前,还是先看一下,自己的底裤在哪里。
·招商地产80亿再融资候批 或重启地产“圈钱潮” 08/02/29
·金地董事长凌克:现在买房好过三年后买 08/02/29
·孙宏斌:卧薪建融创 08/02/29
·中国楼市拐点大调查:地产商集体焦虑 08/02/29
·王石:房产市场仍处于长期向上趋势中 08/02/29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