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国外的先进的空间、生态理念和技术,我们会发现理念和技术有很大的差别,即理念是可以推溯到远古,也可找到中国本土的根源,而技术总在探索新的方式打造新的空间形式和感受。这也是建筑史上屡屡发生变革。知识考古,作翻案文章,亦可别出心裁;技术新招,换游戏规则,当然推陈出新。
下面,我以乐观的态度简单描述一下当代中国城市、建筑和建筑师值得关注的几个现象:
一:“长官意志”随着十大建筑的空间隐喻被遗忘而走向式微。
我常常和建筑师朋友开玩笑,现在长官们更关心“政绩”和实惠,不怎么在意经手处理建筑风格与形式了,应该是对建筑创作的解放。这当然也得拜“城市化”大规模建设之福:如此大量的建筑项目,长官们想管也管不过来。而按中国官场规则,只有地方行政首脑有资格对城市建筑风格予以裁定,职能部门的头头是不愿意去超越角色表态的,所以,只要地方行政首脑不管这个事儿,建筑师们就只与具体的事务官打交道,而事务官往往有专业背景,事情就好办多了。另外,还要感谢现代公众对“政绩”的愈来愈高明的打量,地方行政首脑想以建筑风格与形式来体现“政绩”,被认为是政治上不正确。这样,中国建筑师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
二:私人事务所和建筑设计市场化,打破了几十年的建筑设计大院宰制,是建筑设计推陈出新、大胆游戏的另一重机制保障。尽管目前市场机制并不完善,但借鉴国际上私人事务所制度,已在中国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
三:获利颇丰的建筑师们,可以颇为从容地从事创造性的设计。目前在中国出现的大量明星建筑师,好多人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都是投身过炒更者队伍的。在不能靠成熟机制确保个人收入的年代,他们也靠个人能力和打体制擦边球而获得了很大收益。如今机制逐渐健全,他们又善于利用新的体制来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这是中国建筑界整体之幸。
四:杰出的建筑师以个体的创造力参与国际竞争。张永和、朱锫、马岩松、王澍、刘家琨、马清运、刘晓都、孟岩、王辉、崔凯、孟建民、汤桦等等,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这些在八十年代在图片中学习的成熟建筑师,如今产生了大量可以入学习图片库的建筑作品。其中有些人也会煞有其事地谈论中华文明的根源性、族群意识的表达,但主要是以个体的知性和悟性来构建自己的建筑语言,并在国际竞争中成功的。建筑策展方面,也出现了逐渐走向国际的策展人。
五: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筑师们进入游戏时代。建筑设计是一门超级游戏,盖因这个游戏是游移于虚拟与现实两界,比纯粹的网络游戏更多文化、生态理念的负载。中国建筑师和整个建筑界在游戏中成熟。
总之,拜师学艺、自如游戏,是可以乐观地定义于当代中国建筑和建筑师的仿制与锤炼并成熟的过程的。下一代建筑师,更可直接从自身体验中得到走向国际化的经验。比如我儿子这一辈人,他们长大后参与国际建筑界的对话,比我们这一辈人来说,应该心态上更自信、语言上更自如。
最后,我举一个可以印证这一过程的另一个事例。八十年代末,建筑评论家曾昭奋老师写当时的中年建筑时,伤感于当时五十岁左右的建筑师频发夭折的惨事,用了《谩把哀歌悼中年》作为标题。一个月前,筹备深圳、香港双城双年展的马清远先生在一帮中年建筑师论坛上,问大家累不累,大家都回答,累,但有乐趣。这就是二十多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