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院内冲一杯茶慢慢品味,院内还养着锦鲤和画眉,可谓鸟语花香,这种感觉是在五星级宾馆感受不到的。
四合院内繁花似锦,竹影婆娑,果香四溢;在院内既可浅酌,也可以在露台小憩;还可以在院内冲一杯茶慢慢品味,院内还养着锦鲤和画眉,可谓鸟语花香,这种感觉是在五星级宾馆感受不到的。
北京是皇城,自古不乏红墙黄瓦和深宅大院,历史传奇、名人故旧为这座古老城市添加了很多瑰丽的色彩。然而,历史不光是皇帝和将相的传记,和宏伟的宫殿寺庙一同留存于世的还有那些沧桑感十足的胡同和四合院。
如今,北京和“四合院”沾边的宾馆和旅社现在都异常火爆,要想预定房间,只能排队等待。由于其独特的院落、幽雅的环境,其价格均高于同星级宾馆。每年3月到11月都是宾馆的旺季,要想预定房间,只能提前一两个月。
歌手陈升在歌里唱:onenightinbeijing,我留下许多情。倘若由外乡风尘仆仆来到北京,在那些将相王侯曾经居住过的四合院度过一夜,又何止是“留下许多情”?
龙安志的新红资客栈
美国律师龙安志自80年代以来一直生活在中国,并拥有三座四合院。他将其中的一座改建成了一家别具风格的饭店“北京新红资客栈”。他自夸地说:“除了水电线路和取暖设备外,其它所有东西都是原汁原味的。”
龙安志的“新红资客栈”位于北京东四六条9号,就在一条小胡同里,没有任何标志,走到门口,一辆陈毅坐过的红旗轿车就停在门外。说起这个地方,也是大有来历,它曾经是末代肃亲王的女儿川岛芳子的居所。要进入客栈,必须要像旧时的人一样用手扣击门环,片刻,朱门缓开。
院落不大,进去才知总共能供人住的地方只有五间房。“新红资客栈”房间设计得很革命,墙上都是毛主席的宣传画,设计的壁式书架上都是毛主席的著作以及和中南海相关的一切著作,斑驳的封面和那个年代特有的设计特征,看起来有一种沧桑感。家具都是五、六十年代的,在“书房”里,还有现在已经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的打印机。
客栈共有五间客房,其中一间有一个清代乾隆年间的金丝楠木床,是清朝同治年间一位贵妃的私物。这里的很多东西都来自中南海:屋中一台巨大的老式落地收音机是周总理用过的;挂在那里的古旧窗帘曾经是挂在毛主席卧室里的;里面的四把旧沙发就是著名的决策椅,周恩来、陈毅、聂荣臻、彭德怀就曾经常坐在这里接见客人或开会讨论国家大事。距离客栈不远在东四九条的餐厅里,还有一架缝纫机,据说那是川岛芳子使用过的。
在院中的假山下,还有个防空洞改成的酒吧。酒吧非常隐蔽,不仔细看都发现不了,里面摆了几个大凳子,四面都是反苏修的海报,有个藏酒柜,茅台与威士忌并存,然后另一个小间放着面大鼓,据说这里放的不是超闹的快节奏劲曲,放的都是京剧,还有一个小放映室吧,放革命样板戏。在这里可以喝着各国的酒,看着中国的电影,别有一番情趣。
主人龙安志现在赚的钱都资助给西藏的学校和喇嘛庙,他1981年来到中国,20年的时间使龙安志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通”,如今已经成为北京洋人圈子乃至世界汉学界的知名人物。
龙安志告诉记者,来客栈的客人常常让他帮忙打通各个环节以便能购买一座四合院。“我只能说,‘没办法,祝你们好运气’。”龙安志说。
有客房,还有院子
胡同和四合院是老北京平民文化的徽记,是真正历史的沉淀。徜徉于此,你会见到斑驳的红漆木门,大树下乘凉聊天的老人,跑来跑去的黄狗和小孩,一切都闲散安静,好像钟表的指针都放慢了跳动,除了偶尔路过的外国游客或中国时尚青年,涌上心头的往往是种恍惚隔世的感觉。
在北京西城区的阜成门内大街上,有两座著名的寺院,一为白塔寺,一为广济寺,二者相隔不过几里路,就在它们之间的一大片老胡同院落历史保留区内,坐落着一家非常不一般的小小旅店,这就是北京“广济邻”国际青年旅舍。
旅舍很小,总共不过30多张床位,还包括不少上下铺。它实际上是一座古朴的老北京四合院,略加翻新后,保存了北京明清四合院的完整格局和风貌,加上位于闹中取静的胡同深处,和多年的老邻居街坊生活在一起,可以亲身感受到北京原汁原味的老城胡同生活。
旅舍最贵的房间不过160多元一晚,最便宜的铺位才60元一晚,就像所有的青年旅舍一样,店里有很多供自助旅行者结交认识朋友的场所,有信息交流板,有自助的洗衣房,公共卫浴间,有上网,庭院中除了花草树木,阿猫阿狗和金鱼缸,还摆了两张木头长桌,可以自由品茶、喝咖啡、喝酒、聊天。
板桥4号位于东直门北新桥板桥胡同内,是一家庭院风格的民居客栈。地处老北京四合院保护区内,周围皆系市井民居。客栈拥有客房18间,中式家居风格,设计风格简约而朴素,强调舒适与自然;有单人间。院内繁花似锦,竹影婆娑,果香四溢;在院内既可浅酌,也可以在露台小憩;还可以在院内冲一杯茶慢慢品味,院内还养着锦鲤和画眉,可谓鸟语花香,这种感觉是在五星级宾馆感受不到的。
在北京,这种地方还很多,进南锣鼓巷南口东面的第一条胡同,是炒豆胡同。胡同西口不远77号门旁,标有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上写“僧王府”。是清代僧格林沁的王府。现在这里被改建为“侣松园宾馆”。
曾经着手创办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的清代商业奇才盛宣怀的豪宅,地跨小石桥胡同24号和后马厂胡同17号,后者坐南,应为正门,为盛宣怀名气最大的一处私邸,是一座传统的中国庭园式建筑。民国时,时任华北政务委员长的王荫泰曾居住于此。如今,这里被改成了竹园宾馆,里面雕梁画栋,进门沿游廊前行,经过人工竹园和榴园,尽处是豁然开朗的后花园,假山秀丽,树影婆娑,流水潺潺。
借奥运东风
中国北方的住宅以北京的四合院最具有代表性。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就已出现了。不过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是清代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的。
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四合院是个统称,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四合院中除大门与外界向通之外,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即使开窗户也只有南房为了采光,在南墙上离地很高的地方开小窗。因此,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内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不常与周围的邻居来往。在小院里,一家人过着日子,与世无争。可以说,四合院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在动荡的社会风云里,北京人所寻觅到的一个安详恬静的安乐窝。一代代的北京人就在这数也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胡同和四合院是老北京平民文化的徽记,是真正历史的沉淀。住在这种地方那种难得的安静感是五星级宾馆没有的。很多本来买四合院要自己居住的人也看到了四合院的经济价值。
刘女士两年前通过经纪公司购买了一座位于什刹海保护区内紧邻恭王府的毡子胡同内的一个四合院。刘女士按照自家居住的需要对这个小院进行了改造装修。装修好以后,有不少人登门,询问刘女士是否有意转让此院,一位杜先生愿意出价680万元。
于是刘女士按照“四合院宾馆”的形式对小院进行改造。年初将其装饰一新,装修极为实用、简洁。砖雕尽显四合院特有的文化气息,彩绘包含松、竹、梅,寓意岁寒三友。有位香港商人曾经看中了刘女士的小院,开价800万元。
2008年奥运会日益临近,为迎接奥运客人,北京还需要大量的高品质客房。若每条胡同有几个“四合院宾馆”,就会给奥运客人提供上万个床位,“四合院宾馆”将会比任何宾馆都受欢迎。一位旅游业专家表示,面对经济全球化潮流,旅游业在推进标准化、国际化和规模化的同时,尤其要强调特色化、民族化、个性化。北京的四合院宾馆作为一种特色宾馆,承载着老北京甚至中国古老文化的积淀,应该会有好的市场前景。
·中国古建筑保护呼唤“理性回归” 07/12/05
·崔恺:建筑是城市的背景 07/12/05
·建筑赞美生命了吗? 07/12/05
·星河湾新贵族传统的世俗解读 07/12/05
·由南北别墅差异看历史人文传承 07/12/05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