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天圆地方”圆顶方体设计的上海博物馆是一口“火锅”,有时候还真能看到它往外冒白烟热气,东方明珠的昵称则是“糖葫芦”,不过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也只有“三球”。
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似乎没有一处现代建筑能讨得了我们的欢心。是我们的要求太高了?那为什么不管我们有多少幽默细胞,都很难对天安门、外滩起各种绰号或“昵称”呢?
前几天正好在天安门附近,突然心血来潮想去见识一下最近媒体曝光率颇高的国家大剧院,跳上一辆出租车,和师傅一描述,刚说完“国家大剧院”五个字,师傅就扯着嗓门接了我的下半句:“哦,你说的就是那个大土包啊……”
国家大剧院
过了一会儿,他又半认真半说笑地补充了一句:“现在已经快晚上11点了,你能看到的只是一个大包子,白天才是真的大‘土'包呢!”似乎在师傅看来,这个包子上的“土”才是一种真正的景致。
后来我和一个摄影师朋友聊起那件事,他也对我大叹苦水,因为国家大剧院在白天就是这么灰头土脸,隔三差五地总能看到“蜘蛛人”在上面清洁。可能大剧院和女人一样,光天化日之下,想要拍到一张“全裸”的相片,还是要靠点邪门的运气。
突然想起众多中国媒体报道国家大剧院的题目,不外乎是“一颗奢华的蛋”、“代表中国建筑新形象”、“世界之最”……其实,记者、建筑师都已经不算是“正常”的观众,官方好听的词儿虽然多,不过在民间,大家的情感表达自然更喜欢赤裸裸,“大土包”就成了直抒胸臆的代名词。
北京人喜欢给看不顺眼的建筑起“昵称”,除了国家大剧院,还有奥运主会场的“鸟巢”,估计等“鸟巢”建成之后,大家对它的议论会更多。相比之下,上海人对于某些上海新兴的标志性建筑还是很有包容度的,“瘌痢头儿子自己好”,如浦东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虽然大家也觉得并不养眼,但也从来没有那种心有灵犀的“绰号”。
没想到有一次和一群北京朋友聊天,发现他们早就为这两个建筑贴上了标签,而且都和吃有关,象征“天圆地方”圆顶方体设计的上海博物馆是一口“火锅”,有时候还真能看到它往外冒白烟热气,东方明珠的昵称则是“糖葫芦”,不过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也只有“三球”,如果你有机会参观东方明珠时自己去买票,售票员不会问你“买几张?”而是连珠炮似地问你:“一只球,两只球,还是三只球?”坐电梯看的球越多,门票就越贵,这么提问虽然比较直观,但乍一听很容易让人以为买门票还附送蛋筒冰淇淋。
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似乎没有一处现代建筑能讨得了我们的欢心。是我们的要求太高了?那为什么不管我们有多少幽默细胞,都很难对天安门、外滩起各种绰号或“昵称”呢?我们是真的欣赏喜欢啊!而且有意思的是,我们真正喜欢的建筑,有种隽永的美感,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让人觉得赏心悦目。而东方明珠和国家大剧院就属于白天不能看,晚上用灯光装饰一下看看还是能凑合的,就如同一个女人不化妆就只看到她满脸的痤疮。
金茂大厦
浦东的金茂大厦则是另一种“白天不能看”,白天若是经过那里,如果又是阴天,简直觉得那是一个精致绝伦却冷酷无比的监狱,好莱坞的编剧真该到这里来感受一下,好在罢工后写出更好的《越狱》剧集。如今金茂旁边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也已经初见端倪,也是骂的人多赞的人少,可能因为这栋楼的侧面看上去像一面尖刀,和金茂大厦一唱一和,相互传递阵阵阴气和杀气。
20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这两座城市早已变成了全球建筑师膨胀梦想的试验田,面对更多全新的建筑,你喜欢的到底会有几个?还是照例用幽默感一笑而过,毕竟多几个建筑史上的反面教材,也算是一种猛回头,警示钟吧!
·向京沪新标志建筑开涮? 07/11/29
·京沪穗深楼市变局大调查 07/11/29
·中铁上市融资400亿 地产业务前景惹争议 07/11/29
·中国十大城市标志建筑 07/11/29
·郑州圆桌:地产金融与土地 07/11/29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