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回头审视一番,不难发现,地产巨头在武汉的战略转变,和记黄埔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这种迹象甚至可以追溯到去年。
11月2日的和记黄埔让武汉吃惊。一贯走中心路线的大佬,转念圈地郊区,与碧桂园交战240个回合,以14.21亿元抢下1370亩地块,这也是武汉市拍卖方式出让的最大一块土地。而此前,和记黄埔曾在武汉拿下三块地,分布在花楼街、老甫、江汉四路等江汉路周边的黄金商圈。为何一夜之间,地产巨头剑走偏锋,移情郊区?
也许回头审视一番,不难发现,地产巨头在武汉的战略转变,和记黄埔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这种迹象甚至可以追溯到去年。
武汉郊区的第二次浪潮
在四五年前,武汉郊区经历了第一次发展热潮,首当其冲的是万科、长城建设、宏宇实业等外来和本土先锋。不过,这种发展在2006年发生了很大转折,商业交通配套缺失的致命缺陷,使得“回归中心”成为无奈的结局。中心城区也在此过程中,由5000元/平方米的水平一举冲破万元大关。而郊区的发展,虽然较此前有所改善,但总体趋势依然是平缓有余,激情不足。
不过,随着城区寸土寸金的价格走势,地产巨头们在城区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潮中,已经把触角又一次伸向了略显沉寂的郊区。DTZ戴德梁行策略发展顾问部经理彭博认为,郊区土地价格低廉,一次性批发大幅土地,可以规避市场高涨的风险,而且,郊区化发展趋势,也必然是楼市今后的趋势,只不过,在一线城市积累了丰富的开发经验之后,地产巨头在武汉开始提前挖掘郊区的长远价值。这一次,他们的眼光已经盯上了汉南、蔡甸、阳逻甚至毗邻武汉的鄂州等区域。
在武汉,广州恒大无疑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早在2006年12月20日,恒大金碧天下项目就在鄂州红莲湖度假区开工,该项目总投资65亿元,其中一期占地面积就达2000亩,投资额10亿元人民币。到了今年6月18日,恒大绿洲在蔡甸动工,这一次是531亩,建筑面积约76万平方米。紧接着,7月3日,碧桂园在汉南拿下607亩土地;7月10日,金地集团以2.4亿元收购形式获得东西湖约23.8万平方米项目用地;10月17日,保利地产通过合作方式,获得阳逻71.12万平方米(约1067亩)的住宅用地,建筑面积达170万余平方米。
循此逻辑不难看出,和记黄埔的郊区之路,既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复制碧桂园的成功模式
俗话说,后生可畏,碧桂园起步可能不及很多地产巨头,但短短时日能够跻身巨头行列,靠的就是一套“碧桂园模式”。
一位曾经在华南从事房产开发的本土企业策划总监,对碧桂园模式并不陌生,他告诉记者,简单地说,“碧桂园模式”就是在政府规划前期就积极参与,在郊区拿下大量土地之后,通过企业自身打造,再借助政府的规划发展,使得土地价值迅速增值。这样,企业一方面可以享受到土地增值的收益,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正常开发住宅的利润。从表现来看,在并未违反游戏规则的情况下,“碧桂园模式”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也是大家“向榜样看齐”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二、三线城市为根据地的碧桂园,通过大规模拿地,将生地做成熟地,在业内已经不是秘密,其秘诀就是“低成本土地、规模化生产、快速销售”。这也是近期武汉郊区化发展中显出的一个鲜明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线房价高涨面临较大调控压力的情况下,二线、三线涨势渐增,而地产巨头通过与郊区化战略,借着品牌的优势和号召力,很容易获得地方政府的欢迎,通过他们的先期导入,进而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也是一个提升地区经济实力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地方政府的支持,无疑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政策风险,这一点,对于房企来说,也是非常看重的。
不过,企业大规模拿地,甚至具有囤地嫌疑的战略储备,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说土地方面的“地块开发周期不超过三年”,重申“两年不开发将无偿收回土地”,土地出让金要一次性付清后才能进行开发等,都是这些企业要迈过去的槛。
不过,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分院李国政告诉记者,目前这些拿地的企业基本都是上市公司,资金的优势让他们可以最大限度减少金融紧缩带来的资金断链之虞,而与地方政府的友好关系,也会让他们比别人有更多的回旋空间,赢得足够的发展时间。
·中华企业加入股市圈钱大军 10配3募资30亿 07/11/15
·上海新江湾城拍出2万楼板价 07/11/15
·地股互动 07/11/15
·10月成都市房地产分析 07/11/15
·和黄击败碧桂园 14亿蔡甸拿地 07/11/15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