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最令我震撼的,是它的老房子。在纽约的建筑中,老式洋房占有压倒性的优势,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资历上,都是如此。这些老房子一般四五层,在高楼大厦的背后,成群结队地潜伏。在远处,我们看不到它们;在远处,我们只能看见那些高耸入云的大厦,比如世贸中心,恐怖分子在几百公里以外就可以向它们瞄准,并准确无误地把它们的高度缩小为零。到了纽约,我才发现,那些盛气凌人的高楼并不是纽约的全部,它们只是纽约的骨架,而不是血肉,它们窃取了纽约的名义,并且遮蔽了我们的视线。只有进入纽约,那些被摩天大楼掩盖的事实才会袒露出来,我们才能看清纽约的本质。那些水晶宫似的现代建筑只是纽约的一个闪亮的外壳,在它的内部,还藏着一个更加悠久和优雅的纽约。
几乎所有老式洋房的窗檐上都有雕饰。窗子是房屋的眼睛,它因此而成为修饰的重点对象,房屋也因此具有了生动的表情。特别是那些阁楼上的窗,从房子的斜顶上凸出出来,使上面的雕饰更加引人注目。雕饰中偶尔会浮现出神灵的面孔,我与它们面面相觑,互不相识;但更多的是植物,大地上的藤蔓与花朵,在花岗岩上彼此纠结,茁壮生长。我是在冬天抵达纽约的,大街上的树木只剩下
枯枝,只有房屋上的植物浮雕繁茂依旧,永不枯萎。由于我的植物学知识几乎为零,所以,我无法指认出那些植物的名字与科目,但我相信除了专业人士,具有此项特异功能的人已经凤毛麟角,这使我略感安慰。过去年代的一切艺术,包括音乐、美术、诗歌和建筑,无一不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无一不与大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至今无法相信,机器、传送带、钢铁、石油能给我们带来诗意。纽约的建筑保持着对于大地和自然的爱好,尽管纽约的建城,得益于它的天然良港地位,而不是它的土地。可以看出,资本主义早期的纽约人保持着对大地的敬意,如同神话中的安泰,他们试图从大地中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城市于是像植物一样生长蔓延、新陈代谢。但情况很快就发生了变化,水泥路面、桥梁和地铁如同铠甲,将大地武装到牙齿,人们一厢情愿地相信,这种改造会使大地更加神通广大,但无可否认,这种做法同时也对大地做出了限制,至少削弱和剥夺了它与植物的联系,大地内部的巨大激情,被厚重的水泥所湮埋。地面上所有钢筋水泥的设施仿佛是巨大的刑具,施加给土地,同时也施加给人的自身。与土地脱离之后,生命逐渐变得灰暗、萎谢和无助。在这个时候,纽约建筑中的那些古老的植物就显得格外珍贵,尽管它们全部是人造的虚拟植物,但作为一种隐喻,它们表明了生命的某些规律。土地的准则是世界上的最高准则,是一部无比成熟的宪法,而老房子上的植物图像,便是对法律中若干词句的重复与默诵。
在旧金山,我应邀参加了亚洲艺术博物馆一个展览的开幕式,展览的名字叫《吉祥图案》,英文名字是“Hid-denmeaning”,可直译为“隐藏的含义”,展品全部是中国古代器具和建筑雕饰上的吉祥图案,展览者试图向美国人讲明,这些莲花、梅花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喻义。对此,我并不陌生。这些植物不仅生长在大地上,也生长在各式各样的老房子上,仔细打量,它们就会在窗栏板、雀替、隔扇上浮现出来,它们与房子里的居住者相依为命,互相保佑。它们健康、茁壮、含蓄、明亮,它们是人类与土地的联络者,人们通过它们的姿态表情猜测大地的讯息,同时通过它们表达自己的生命愿望。所以,那些茂盛的植物不再是植物本身,它变成一种情感、精神,乃至信仰,简单的图像中暗含着丰富的喻义,而这喻义,对于中国人而言,又是心照不宣的,它暗藏在每个人的心中,不需要挑明。它们构成中国人的特殊语言,约定俗成,却令局外人无法读懂和破译。而在纽约,我却发现了另外一个事实,即,这种吉祥图案同样存在于美国的老房子中,只是植物的种类与组合方式有所区别而已。我同样无法读懂它们的喻义,但我相信那喻义是存在的,我相信它们出现在老房子的正立面上,绝不仅仅是出于美观的需要,它们一定还有其他的意思,一种“Hiddenmeaning”。无需对它们进行破译,因为人类的基本价值是一致的,大地是人类的最高法律和最大主题,而那些美轮美奂的吉祥图案,便是人们面对土地祈祷时一种必不可少的修辞。
由于浮雕上的植物与大地相对应,因而,它们对于阳光格外敏感。晦暗的日子里,它们湮没在岩石中,我几乎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只有在阳光明媚的日子,它们才会生机盎然,所有的枝叶,都被阳光勾勒得清晰毕现,变得凸出和挺拔,仿佛它们的雕刻者不是工匠,而是阳光——真正有力度的是太阳的光芒而不是工匠手中的斧凿。砖石上的所有植物,仿佛都是为太阳而生的,所以,它们只效忠于太阳。我有时坐在街边的长椅上,观察那些图案的变化。阴影随光线的变化而游动。我第一次发现那些植物是会动的,它们并不因为被凿刻在石头上就陷于沉默和安静,它们是骚动的,像所有有生命的植物一样。在太阳的唆使下,它们的枝蔓可以拉长、变形,这让我无法离开它们,因为我无法猜测它们未来的形状。悬念会一直保持下去,阳光会在四季中变幻不定,所以,砖石上的植物,也会随光线的变化而旺盛或枯萎。
·古建筑:千年文化读本 07/09/03
·最便宜的国际大都市 07/09/03
·建筑“大跃进”,规划跟上了吗? 07/09/03
·究竟是谁动了丽江古城? 07/09/03
·猎新与怀旧的美妙碰撞 07/09/03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