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底,摩根士丹利房地产基金亚太地区房地产业务副总裁白可福说,“我们用我们的钱包来说明我们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判断。”
摩根士丹利用事实证明,2006年至2007年,白可福没有说谎。
理论与实践的悖论
2006年6月30日,恰是华尔街“大刀”、摩根士丹利全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麦晋桁重返摩根士丹利一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他选择在北京度过。麦晋桁说:“与一些侧重短线获利操作的投资者不同,我们通常会选择连续数年持有资产和投资,并同中国伙伴一起为企业或项目增值而努力。就房地产类投资而言,我们的做法通常是投入自己的资金进行翻新及整修,才把物业在市场上重推,然后以出租的形式作为长期投资。”
就在麦晋桁发表上述言论半年以前,时任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关于房地产泡沫爆裂的声音仿佛是投入到中国房地产行业里的巨大的石头,引起了阵阵波澜。其时,原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现任摩根士丹利亚太区总裁史蒂芬•罗奇也在公开场合表示:我们认为全球经济中约有三分之二的房地产市场或已浮现泡沫,或正面临进入泡沫阶段的风险。中国房地产无疑也是这泡沫年代里浮肿的一个区域。”
史蒂芬引述谢国忠的观点,认为中国新落成的住宅大厦销售量自1998年起翻了两番,同期价格上涨了约20%,就全国而言,这是一个数量泡沫,反映了平直供应曲线、实际负利率和与流入资金急剧上升有关收入泡沫的共同作用。
尽管此后史蒂芬•罗奇表示,中国只有上海存在泡沫,但史蒂芬•罗奇依然表示了对上海与北京房地产市场的担忧。
然而2006年4月摩根士丹利全球房地产业务负责人索尼•卡尔斯却在东京公开表示,2006年将在中国追加30亿美元投资,总投资额累计将达45亿美元,索尼•卡尔斯公然表示,投资重点也将从日本转移至“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
事实上,摩根士丹利自2003年首次投资内地房地产以来,便一直是上海最大的国际房地产投资者之一,其房地产基金在中国投入的股本资金在过去3年保持年均3倍的增长速度。
麦晋桁的说法是:摩根士丹利在中国房地产的投资立足于长线,试图以此来弥补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但中国人显然看不懂摩根士丹利,也许即便是在摩根士丹利这样的金融巨头那里,经济学家的评论与房地产投资本身也是存在距离的。
深度介入房地产开发
2007年,在上海房地产业越来越顺风顺水的摩根士丹利已不满足于单纯的物业收购,2月摩根士丹利与永业集团共同投资近13亿元人民币获得卢湾区核心地区一幅商业用地,大摩负责人首次出任开发公司法人代表。摩根士丹利开始参与到房地产项目开发,真正开始了“开发商”身份。
引入摩根士丹利以及永业参与65街坊地块开发是由当地政府促成的,作为上海最早的合作伙伴,2003年7月,摩根士丹利入股10%参与上海永业集团开发的住宅项目锦麟天地雅苑。
但2005年开始,摩根士丹利在上海一直以整体的物业收购为主。2005年2月9000万美元整体收购世界贸易大厦;2005年6月8.46亿元收购上海广场商场;2006年4月1.9亿元买下了陆家嘴中央公寓的一幢毛坯住宅,2006年7月以19.6亿元的价格接手了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的东海广场;2007年1月5.3亿元成功收购了位于徐汇区的高档住宅项目永新城。
在此期间,摩根士丹利先后与永业、复地等公司合作,以小比例的股份进行合作开发,但卢湾区地块则是摩根士丹利以开发商的身份正式参与内地房地产开发。如此深入的进行房地产开发,是否可以看作是摩根士丹利适应中国房地产游戏规则后进行地更为深入的实验,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摩根士丹利在国内深度介入了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或合作开发,或参股企业。
时至今日,摩根士丹利已经成为中国房地产界最为重要的金融资本,并越来越深入到中国房地产的核心地带。
·任志强的鸡蛋 07/08/28
·地产基金收购项目以商业物业为主 07/08/28
·龙湖地产否认借壳海鸟发展 07/08/28
·奥园地产即将登陆港股 07/08/28
·开发企业上市融资的路径研究(二) 07/08/28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