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7日,世茂集团的子公司世茂国际在香港股市谢幕,世茂集团的产业整合也就此拉开帷幕。
世茂集团主席许荣茂的儿子许世坛一直坚持认为世茂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次及时的战略转移,1994年底进军北京是第一次,1999年底赴上海是第二次。“1999年底我们从北京挪到了上海,那时的上海地产市场是最低潮的时候,加之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东南亚资本纷纷撤离上海,许多楼盘更是跌到了最低价,市场积压了成批烂尾楼,街道有一半都是空房子。而当时我们的判断是中国入世也就是一两年内的事情,中国入世后,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中心和最开放的城市必将吸引全球资本的目光,转战上海应该是一个非常及时的战略。”取其谐音的“世茂”也因此而得名。
许荣茂的创业经历了:香港闯荡——故乡福建投资——北京地产市场淘金——上海大展拳脚的过程,但真正引起人们注意还是在1995年之后,1995年也成了他事业的分水岭。许荣茂在1995年房地产市场极其低落时悄然杀入北京市场,拿到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10万平米的地块开发亚运花园;1997年华澳中心开盘;紧接着16万平米的紫竹花园、20万平米的御景园相继开盘,几个项目的累计投资额超过了40亿人民币。2000年由上海世贸投资发展公司收购重组“上海万象股份”,当时上海万象集团耗资11亿开发万象国际广场,盖完国际广场的地下三层后再无资金支撑这个项目,一度沦为烂尾楼,随后世茂集团收购了这家上市公司,将其更名为世茂股份,并开始一系列资本运作,向其中注入北京和上海等地的房地产项目。
当时有评论说,“世茂当年收购万象,看中的并非其主业,而是万象国际广场,在入主后几乎半年多时间里,世茂投资将万象集团旗下的资产陆续出售,唯一保留的就是万象国际广场55%权益。”通过几次股权转让,世茂集团将国际广场转移至旗下的世茂投资发展公司,2005年这个更名为世茂国际广场的项目被打包进入世茂房地产。两家公司的业务被清晰的划开:世贸股份主要经营内地商业地产,包括购物中心、大卖场、商业街、主题商场等开发经营、销售和租赁业务,世贸房地产主要开发酒店和住宅业务。
2001年11月初,世茂集团完成了香港主板上市公司东建科讯的收购,将其易名为世茂中国(即世茂国际),成功进行了一次借壳上市,从而使世茂集团除在上海拥有一家上市公司外,在香港也拥有一家上市公司,这在香港资本市场引起不小震动。
2005年7日,许荣茂将世茂集团在内地的11个主要项目打包构成主体业务,注册“世茂房地产”赴港上市。
“滨江模式”是许荣茂的金矿,亦是世茂扩张的资本,上海业内说起“高档住宅”必称“世茂滨江”,6幢超高层高档公寓和1幢60层的酒店、70%的公寓绿化率,这是当时上海市最豪华的楼盘。2001年位于上海黄浦江东岸的世茂滨江花园引发房地产市场轰动,该楼盘占地27.5万平方米,仅拆迁费就花了20亿元,而当时这个并不被认可的项目却连续3年获得上海市房地产销售额第一的成绩,此后同等类型的物业开发已经成为了世茂集团最为高效迅速的敛财途径,稳定的收入亦成为加速扩张的信心保障,“滨江模式”甚至向海外蔓延。
世茂国际谢幕香港,而世茂集团的加减法还在继续,世茂地产也随着许荣茂的资本运作长袖在各地飘舞。
·中国房价、地价交替上升 涨势如潮 07/08/28
·透过福州看南昌江滨地产潜力 07/08/28
·上市公司“圈地”后财务风险隐现 07/08/28
·北京房价爆涨揭秘 07/08/28
·旧城改造项目面临八大方面的问题 07/08/28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