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最先爱上吴哥的可能是两种人:文化人和商人。
即使有所准备,但当你真正面对它的时候,还是很可能会被惊得目瞪口呆。如何用文字描摹它的壮美、凄美、优美,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1994年,当吴哥窟里还驻扎着红色高棉士兵,就有一位中国的摄影师来此拜谒,他一直在吴哥徘徊了15天,他在文章中说:“真不知道那些匆匆来了又匆匆离去的游客们究竟能看到些什么。”确实,吴哥窟绝对不适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甚至也不宜于团队“大拨儿轰”式的参观。它需要人们怀着一种敬畏之心去体会、揣摩。在巴戎庙的石壁上,那些生动的浮雕不仅镌刻了君王的征战杀伐、神魔的合作与较量,最动人的是对世俗生活的描绘。在那里还有我们的同胞:我国宋代曾经派兵支援高棉抗击占族的侵略。我们那些梳着纂儿、耳朵短短的古代的同胞们行军时军容整肃,而在市场上他们在饮酒、在游戏、在跳舞,那样自在逍遥。
而《花样年华》的最后一幕,梁朝伟在一个荒凉得有点悲壮的废墟中,抚弄着一个荒芜的小洞,诉说内心的隐秘,那个令人震撼的地方正是柬埔寨。
如今,柬埔寨旅游市场正式对中国开放。置身于一个埋藏有太多传奇的废墟,一个神秘而动荡的国度,你可以选择去倾吐内心的隐秘,或者去朝圣,对神灵的朝圣,对文明的朝圣,对美的朝圣。
电视系列片《QuestfortheLostCivi—lization》(探索失落的文明)中说,柬埔寨吴哥古迹虽然历史记载为9至15世纪的建筑,但从其建造材料等看,不像几百年前这么简单,而且吴哥古迹里十多个寺的布局与星空中的天龙座在10500年前的排列吻合,吴哥古迹还与“54”这个数字有不解之缘,地球上的远古文明和星空中的遥远星座同样神秘莫测,时间与空间使人难以逾越,可它们之间居然有着的某种内在的联系?巧合让人费解,悬念令人向往。
吴哥是一段历史,是一个朝代,是一座都城,是一群建筑,是一门艺术,是一方崇拜。失去吴哥的日子,柬埔寨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国家。今天吴哥回来了,柬埔寨获得了新生。
吴哥是高棉人的精神中心和宗教中心,也是旅行者向往的圣地。
吴哥是9—15世纪东南亚高棉王国的都城(吴哥Angkor一词由来于梵语Nagara,意为都市),9世纪初始,吴哥王朝(802—1431)先后有过25位国王,统治着中南半岛南端以及越南和孟加拉湾之间的大片土地,其势力范围远远超出了今天柬埔寨的领土,盛极一时。其间大兴土木,留下了古今奇迹吴哥城(AngkorThom)、吴哥窟(AngkorWat)和女王宫等600多座印度教与佛教建筑风格的寺塔,大放异彩。1431年泰族军队攻占并洗劫了吴哥,该城废弃。随后,繁华的吴哥就湮没于方圆45平方公里丛林榛莽之中,到16世纪已成为一片杂木丛生的废墟,逐渐被人们遗忘。
吴哥古迹以砖块和砖红壤为建筑材料,砖石块间不用灰浆连接而以一种混合棕榈汁粘合。吴哥古迹不仅显示了古代高棉国王的财富和权势,也反映出其国民精湛的技术和艺术才能。
吴哥窟——吴哥古迹中最大而且保存得最好的建筑
从暹粒驱车向北,静静的护城河倒映着吴哥窟灰黑的围墙,穿过入门塔步入内过道,映入眼帘的是出水莲花似的5座圣塔,这是柬埔寨的象征——高耸的圣塔放置于国旗中央。长长的内过道对应着印度神话里的彩虹桥——连接着天与地,其两旁是长长的七头蛇护栏,虽然不少蛇头已不翼而飞,但余下的蛇身曲线依然优美。
吴哥古迹中最著名的非吴哥窟莫属。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3公里的吴哥窟因占地面积比吴哥城小得多,俗称小吴哥。这是吴哥时代艺术鼎盛时期的代表建筑,崇奉印度教主神之一毗湿奴。它创立于苏耶跋摩二世时期,据说以后成为他的陵墓。吴哥窟是一座多层回廊环绕、浮雕精美神秘、逐层上升的高塔群,错落有致,中心突出。吴哥窟的装饰浮雕丰富多采,它刻于回廊的墙壁及廊柱、窗楣、基石、栏杆之上,令人目不暇接。最常见到的整墙的女神像,面带微笑、头戴花饰,端庄秀丽。它在结构、比例、均衡、雕塑上的完美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古迹之一。
室内回廊上的石刻浮雕至今保存完整,画面宏大、形象逼真、雕刻细腻。浮雕题材主要取自印度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东墙是“乳海翻腾”的传说,叙述毗湿奴的故事,北墙是毗湿奴同天魔作战的故事,西墙是“神猴助战”,南墙则是高棉人与泰族入侵者的战斗情景。
吴哥城
方圆10平方公里的吴哥城,俗称大吴哥,是高棉帝国的最后一座都城,始建于9世纪末。它由边长3公里、高7米的城墙围住,各边中央各开一门,东边还多开一个胜利门,城墙外是干涸的护城河,长满了草。
各门楼为三头四面佛像塔楼,楼门外过道的护栏是一长排石雕像拔河般地拉着长长的蛇身。左边为天神,有一双杏眼,面色从容;右边是天魔,愁眉苦脸。不过这些雕像被盗得差不多了,神魔难辨,南门外的较为齐全———却有不少是新补的,而其它各门外的就残缺破落得很。雕像的个数在各种书上的说法不太一致,我们便一个个地数,数着数着便发现每个雕像的下部都编了数字,从外向里数字递增,确实是每侧各54尊。
钻进小小的南门门洞,拔地倚天的古树整齐地列在路两旁,树缝里透着温柔的晨光。
每个城门各有一条大道通向城中心的巴云寺(Bayon)。无论吴哥城还是吴哥窟,其布局都与印度教中的宇宙中心说一致,中央的塔象征着神山,位于宇宙中心,连着城的天与地,城墙是世界的边缘,而护城河则是世界之外的海洋。
精确位于吴哥城中心的巴云寺也是吴哥城的佛教艺术中心。外圈为浮雕回廊,其中Apsaras仙女婀娜舞姿等的精美浮雕呼之欲出。往里是3层四面佛头像塔群,共54尊巨头。中心是一个较大的四面佛居高临下,环顾四野,具有神秘玄思的意味,据记载,当年这可是贴了金的。穿行于巴云寺里,如游弋在迷宫式的“大头林”中。由于头像高大且四方均有脸面,所以每当你抬头,总是四目相对———当然是你瞪圆了眼睛而它却不怎么在乎地抿着嘴。细细端详着这四面佛,稍翘的厚唇、微垂的眼睑、扁平的鼻子、宽坦的前额和长长的耳朵,安详中带有几分神秘,让你过目难忘。四面佛的四个面分别代表慈、悲、喜、舍,但在我看来四个面的表情都差不多,也许这就是佛的特点———悲喜不形于色。
吴哥城内的布局并没有采用对称设计,重点落在巴云寺北部:西北部为巴芳寺(Baphuon,又称铜塔)、王宫、Phimeanakas寺、群象浮雕壁和瘌王(LeperKing)浮雕壁等,东北为开阔的广场及一系列的小塔。一条长长的高出地面的石板路把游人引向了比巴云寺高出不少的巴芳寺。正在全面维修中。
王宫由于大部分是木结构,早已荡然无存,四周荒草颓垣、满目疮痍,其内的Phimeanakas寺只留下了基座,它曾经有一个尖尖的金顶———被称之为金塔。王宫的废墟现在住着人家,牛群在树荫下悠哉游哉。
吴哥城里,其它地方全被树林覆盖,曲径通幽,再多的人散在林子里也看不到了,十分的荒凉。
一个去了不想走的地方——女王宫。不象其它的寺庙较集中于吴哥城一带,女王宫离吴哥城约25公里,朝阳下的红砂石外墙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暖意,站在女王宫前,我被它那精美娴熟的雕刻完全倾倒了。塔前的兽头人身跪像、壁龛里的仙女和神像栩栩如生,宫外墙、假门和门楣上的花纹浮雕巧夺天工,完美得令人叹为观止。
敬奉湿婆的女王宫创建于967年,比吴哥窟的年代还早,是曷利沙跋摩(Harshavarman)二世的孙子所建,早在1914年法国人就找到了它,但清理工作10年后才开始。宫殿里外绕以三道围墙,主体建筑为三座建于同一台基上的并列石宫,面东一字排开,没有采用神山形式,所以造型上缺少气派。
吴哥塔群
吴哥窟内随处可见的浮雕吴哥古迹中开放的寺塔大大小小近百座,从崇奉的神灵、建筑风格、布局构思到建筑材料等等都各有千秋,令人眼花缭乱。塔寺之多,不可能一一造访,但每座寺庙都值得重游。
这众多的寺中没有两座是完全相同的。PreRup塔群呈山形状,山形的基座为砖红壤,上层为砖塔,阳光下非常艳丽,砖红壤上的洞洞不是日久风化所致,而是砖红壤干后自然形成。BanteaySamre寺的环寺壕沟在寺内而不是寺外,壕沟边上的护栏全以七头蛇装饰,损坏较少,蛇身曲线优美,扇形张开的七个蛇头如眼镜蛇般挺立。TaSom寺是一座很小很小的寺,供奉国王之父,四周无花果树环抱,三层围墙单塔布局。蟠蛇水池(NeakPean)由4个方形小水池围着一个方形大水池组成,大水池中央突出一座圆形的小山,山下巨蛇盘绕,山上小塔屹立。SrahSrang人工湖是昔日的皇家游泳池,现在小孩子戏水其中……
吴哥既是人类传世杰作,也是一座原始的热带植物园,古迹上到处可见灰白的地衣,说明长期以来这里几乎没受大气污染。粗壮的树干常被烧焦、成炭,甚至烧断,这是人们提取松香所致。蓊郁的丛林中枝叶蔓披,盘根错节,万木竞秀,木棉、无花果树、四数木、榕树、鹿角蕨……琳琅满目。树林里还挂有鲜艳的保护森林宣传画。《真腊风土记》的描述是“森森古树,袅袅修藤。禽兽之声,杂灿谥屑洹!辈还笳咭巡桓创嬖诹恕?
·品味吴哥爱上柬埔寨 07/08/03
·仰光大金塔 07/08/03
·锻铁营造古典气息 07/08/03
·老挝,一个孤单的国家 07/08/03
·高档红木家具成为边贸新宠 东南亚产品受追捧 07/08/03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