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一个孤单国家。它静静的藏在中国、柬埔寨、泰国和缅甸之间,被超过70%以上的森林覆盖。公元14世纪,这里曾经是东南亚最繁华的国家之一,那时叫澜沧王国。1353年国王范甘统一了老挝,把老挝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政权首都设在琅勃拉邦,直至1545年迁都万象。1893年后老挝逐步沦为法国的保护国,但国王王宫仍然在琅勃拉邦。历史彰显出了老挝最重要的两个城市:琅勃拉邦与万象。在首都万象的一家泰国人开的书店里,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拍摄的老挝的封面是这样的:一个戴斗笠的中年男人,骑在大象上,穿梭在弥漫着浓雾的丛林中,在惊愕地回头。这也许就是外人对她的想象:神秘而原始。
琅勃拉邦 还未自历史中醒来
琅勃拉邦是旧都,静静地坐落在老挝的中北部。这里朝南300公里到首都万象,朝北400公里到中老边境。历史上曾经有很长的时间,因为公路交通不便,湄公河成为主要的到达通路。在普寺山向上爬328个阶梯,就能站在山顶俯瞰整个琅勃拉邦,包括两条安静的绕着她的河流:湄公河与南乌河。从高处俯瞰,琅勃拉邦更像一个村庄的集合,散落在平原的两层法式建筑混杂着密密麻麻的寺庙,被笔直的路整齐地切割,城市像一个巨大的盆景,鳞次栉比的热带植物把缝隙填得满满当当。没有高大突兀的楼房,没有工厂的浓烟,甚至没有一个红绿灯——琅勃拉邦似乎就这样生活在历史中,不曾醒来。
古城有近30座大小寺庙,700余座有保存价值的古老建筑物,因为城市很小,即使是步行,也可以很轻松地浏览这些建筑。在每个清晨,约6点时分,寺庙里修行的僧侣会整齐列队,沿街化缘。信徒们虔诚地跪在路边,将饭团等食物施舍给沿路的僧人。——这便是琅勃拉邦最著名的清晨布施(Morningalm)——这个传统的习俗风雨无阻地延续了700多年。僧侣们大多年轻,信徒们有老有少,把在前晚煮好的饭团和糯米放入僧人们挎在肩上的竹篮中。那是个很精致的竹篮,通体橙红,与僧袍同色,竹篮内衬一只金光灿灿的饭盂。信徒们双膝跪地,每每放入一块饭团,便双手合十片刻,待得下一位僧人走近,继续布施。
在万象塔銮寺,一个僧人曾与我谈起布施的意义。这些饭团,早已不是僧人们的口粮,更多是被喂给了寺庙里饲养的猫狗。僧人一天只吃两顿,因为饱暖思淫欲,佛教倡导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布施在现在的琅勃拉邦,似乎已渐渐成为了一种形式。但这并不重要,本身一种传统的保留和传承,本就该付出改变来应付时间的流逝。
在琅勃拉邦生活,人们并不畏惧热带的阳光:撑起伞,抬着躺椅,开几瓶老挝啤酒,可以在湄公河边惬意地呆上整个下午和晚上。沿着湄公河和南乌河,岸边一间间餐吧和旅社紧邻,浓郁的异国风情扑面而来。与中国国内众多旅游景点不同的是,这里并没有鼎沸的人声,也许是因为淡季吧,干净的街道上偶尔走过几个穿着拖鞋、手拎啤酒的西方游客,或者是骑着颜色鲜艳的摩托车飞驰而过的当地人。安静得让人慵懒。我在湄公河边夜夜独自买醉,这世外桃源的宁静,便是我狂欢的理由。
有人将老挝比喻成“猫”,邻国泰国是“狗”。这是因为她的宁静,内敛和温顺。老挝的城市,就像猫的眼睛,深邃而充满了色彩。与泰国的喧嚣,越南的拥挤,柬埔寨的世故,缅甸的封闭相比,老挝就像一杯醇醇的老酒,独自在地窖里发酵,余香幽长,味美醉人。
在老挝,僧人是一种受人尊敬的职业,而寺庙又不仅仅是个念经颂佛的地方,更承担了教育的责任。所以在这个国家,年轻的僧人比比皆是,一边修行一边完成学业,这似乎是一种低调和务实的宗教精神,而老挝人,正以他们的平和与包容,去延续着这种精神的传承。
万象 和泰国一起享受湄公河
来到万象时,延续了琅勃拉邦的安静的感觉。这也许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与邻国毗邻的首都。隔河远望,泰国北部的城市廊开清晰可见。夜晚时分,湄公河两岸都不约而同地燃起星星点点的灯火,烧烤味阵阵飘起。
万象就像老挝其它的城市一样,小巧精致,即使是首都也不例外。在地图上看街道与街道的距离,以为很远,结果走路几步就经过了一条所谓的街道,整个万象,即使步行也可以丈量,这在其它国家,恐怕是难以想象的。这里的车辆都彬彬有礼,行人即使横在马路中间,司机也不会鸣笛,就停下来等着,充满了耐性与谦和。
与琅勃拉邦一样,这座城市集合了老挝佛教建筑的精华。尤其是塔銮寺,堪称一颗璀璨的明珠。万象古名赛丰,16世纪曾名万坎,意为金城。而塔銮,正是一座金碧辉煌,气势恢宏的古建筑。在这里存放着老挝历代国王和高僧的骨灰,1566年竣工。西门外有赛塔提腊国王的铜塑坐像。每年的11月间都要举行塔銮节盛会,这是老挝民间规模最大的庙会,也是最隆重、最盛大的宗教节日。
在万象城的中心,有一座仿巴黎凯旋门而建的小凯旋门。这个殖民地的烙印现在成了万象人下班后的休闲广场,人们在这里拍照留念,谈情说爱。入夜后广场的音乐喷泉响起,行人驻足歌舞,充满了安逸与满足,仿佛回到了中国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是老挝的节奏,缓慢的,也许是落后的,但却洋溢着令人羡慕的幸福感。
难怪一个法国摄影师在老挝拍摄了一年后,留下了这么一句话:老挝仿佛生活在过去和将来之间,生活在时间的缝隙里,那么多年过去了,都不会改变什么。
·大学最好的建筑不应是酒店 07/04/25
·汤臣一品全年售3套 集团亏损5551万港元 07/04/25
·龚母或加入龚如心遗产争夺战 07/04/25
·汤臣深陷一品梦魇 07/04/25
·房地产投资3大攻略 07/04/25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