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旧不堪的上海总商会大楼,从远处看仿佛一座待拆的危房。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中国近代中外文化交汇的中心,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为上海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近代建筑。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目前本市公布的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共有632处、2138幢,合计480多万平方米。
虽然上海各级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历史建筑保护,但仍然有不少类似上海总商会大楼的优秀历史建筑,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妥善养护,有的甚至成为“濒危”建筑。长期从事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同济大学李浈教授告诉记者,缺乏维修经费和保养技术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据介绍,现行的历史建筑保护模式主要是由政府调拨资金进行维修和养护。但是,优秀历史建筑数量众多,政府资金常有“僧多粥少”之困,导致一些已经挂牌的优秀历史建筑得不到及时的修缮和维护。“这是我们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
保护意识薄弱和技术落后也是某些历史建筑无法得到妥善维护的重要原因。国内对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保养工作起步较晚,学术界关于历史建筑保护的研究也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专业的学科,造成了我国历史建筑保护和开发的技术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原因是,我们对历史建筑保护的理念上存在误区:目前很多维护、保养工程只求速度和数量,不求质量。李浈告诉记者,国外的历史建筑维护工程,通常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这是因为工程师往往会按照建筑本身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做”维修方案,有的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然而在国内,历史建筑维护工程进行的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很多都是在没有研究好建筑本身特点的情况下就着急动工。“维护工程不但起不了太大的作用,甚至可能破坏建筑的原有结构——好心做了坏事,得不偿失。”
昔日冠盖云集今朝破败不堪
市工商联呼吁拯救“上海工商业摇篮”
在上海北苏州河路470号,矗立着一座空置已久的大楼。从远处望去,整座楼房残旧不堪,俨然一座等待拆迁的危楼。看到这样的情景,人们绝对不会联想到,这座楼曾经是上海总商会大楼,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并被认定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和二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状:爬山虎“爬”进大楼
上海总商会大楼始建于1912年,由当时的各业会员先后集资18.8万银两共同建造而成。记者从市工商联保有的资料照片上看到,其门楼仿凯旋门设计,主体大楼周围则是中式的庭院结构,西南角还竖有建造碑及碑亭,呈现出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建筑理念。
然而,岁月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再加上长时间的空置,使这座曾经承载着上海总商会辉煌历史的大楼变得破败不堪。记者在现场看到,“凯旋门”的外墙剥落严重,不少细节处已经遭到损坏;主楼被加高了一层,上下风格极不协调;由于长期的空置,建筑缺乏应有的维护,墙外的爬山虎甚至长到了室内……
如今,只有在近处仔细观察,才能依稀见到当日雕梁画栋的精致典雅。作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和二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样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呼吁:拯救“上海工商业摇篮”
“每次去总商会大楼,看到这种景象,都感到很痛心。”上海市工商联秘书长苏霖告诉记者,工商联历届领导的心中都很牵挂这座“流落在外”的大楼。
苏霖颇为沉痛地向记者介绍,上海总商会大楼是名副其实的“上海工商业的摇篮”,它见证了上海民族工商业发展史和革命史: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后,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游行队伍就是从这里出发;抗战时期和建国以后,工商界的许多爱国行动也在这里酝酿,比如工商界为抗美援朝而举行的筹资声援活动,比如公私合营;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盛丕华、荣毅仁(后任国家副主席),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陈叔通、刘靖基等也都曾在此工作和办公。
为了保护这座见证了上海商会成长和发展、寄托了上海工商界几代人努力和心血的大楼,市政协工商联界别的11位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呼吁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
建议:改建“上海商会博物馆”
根据大楼的现实情况,市工商联在提案中建议,重新修缮上海总商会大楼,并将之建设成为“上海商会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此举既可保护这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建筑,又可使公众更加了解上海商会的起源和其在上海城市的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对公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苏霖和委员们的建议得到了不少企业家的支持。据悉,已经有一些企业家表示,如果能收回这座大楼并用于建造“上海商会博物馆”,他们愿意从资金上予以支持。
让历史在历史建筑中复活
委员专家建言让老建筑变身博物馆
在一个寸土寸金的城市中,优秀历史建筑该如何体现价值?在李浈教授看来,历史是不可逆的,历史建筑也不可能重新回复到原先的用途上去,但我们可以结合历史建筑本身的特点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使它们的功能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获得新的生命力。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近年来不少学者、专家和政协委员在探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时都看到了同一个方向:让历史在历史建筑中活起来。
去年年中,市政协委员董波、陈江、赵国通、周育民、杨展业再度就上海历史博物馆的选址问题与本市有关部门进行了探讨。据了解,始终处于“有馆无址”尴尬局面的上海历史博物馆藏有3万余件记录上海城市变迁的珍贵文物。然而,由于没有固定的场馆,大量馆藏品身分4处:汇丰银行铜狮等文物存放在周浦的仓库里,图书资料借放在上海广播器材厂的一处办公楼面,部分文物暂放在定西路汇中商务楼一个借用的楼面,还有一部分文物在东方明珠下的“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对外展出。
令人玩味的是,得知上海历史博物馆建设项目已列入本市“十一五”规划之后,不少委员对该馆的选址提出了“与其建新,不如改旧”的观点:“利用有历史积淀的旧建筑改建为博物馆,又省钱、又快、又有历史韵味。”委员们还提出了外滩汇丰银行大楼,江西路汉口路福州路间的老工部局大楼和市工人文化宫等候选场地。
“把属于上海的博物馆安置在属于上海的历史建筑中,让历史在历史建筑中活过来。”在这些委员们看来,通过安置相应的博物馆把既有资源盘活,不但解决了历史建筑养护资金匮乏的问题,而且让内涵与载体得到高度统一,是对历史遗产最好的保护方法,“‘十一五’期间,上海要新添100个博物馆,这是一个最佳契机,我们应该把建设博物馆和保护历史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
令人欣慰的是,上海世博会园区将率先探索这一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道路。“江南造船厂中的老建筑能否成为中国近现代工业博览馆?中国早年的发电厂南市发电厂可否改建成依靠太阳能、潮汐能、风能发电的新能源展示馆?”记者了解到,世博园区内大量老建筑都有望变身成为博览馆。
李浈教授在认可社会力量在合法的基础上出资保护开发历史建筑的做法的同时,还提出要警惕另一种倾向:破坏性开发。
他说,有些单位开发利用的方式方法不当,历史建筑很容易因此受到破坏;还有一些单位为了谋取利益,以保护开发历史建筑为名行破坏之实。我国应尽早制定并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制约破坏性开发行为。
据介绍,任何建筑在建造之初对功能都有明确界定。以中国历代民居为例,一般只供一户人家居住的民居,建筑负荷能力有限。但是,有些开发单位完全不考虑建筑的自身特点和结构,盲目地对历史建筑进行开发利用——如将民居改造成餐饮、商业场所,使其负荷远超设计能力,不但无法保护这些历史建筑,而且还可能对它们造成致命破坏,“后果不可想象”。
·伊东丰雄的Mikimoto大厦 07/07/03
·房地产企业常青术 07/07/03
·盛高31亿无锡常熟购两地 富力5.4亿上海购地 07/07/03
·我国地板品牌价值凸显 走向“中国品牌”新阶段 07/07/03
·鄂武商定向增发被否之谜 07/07/03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