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
相传,这是《黄帝宅经》的开篇语。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令我久久地凝视。
在西方,存在主义这样地表达:人、家园、存在。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诗意地栖居,是人类亘久的梦想。
2、“人是万物的尺度”,理所当然,人也是建筑的尺度、居住的尺度。当人回到居所,他应该可以忘掉利润、忘掉竞争,把城市的喧嚣轻轻地关在门外,象鸟雀回到山林,象野兽回到洞穴,安静地蜷伏在自己的一隅。
只有这时,面向被遮蔽的本真才成为可能。
3、我们曾经为工业文明的伟力而欢呼雀跃,我们也曾经为大都市的崛起而兴奋不已。在童年的作文里,有这样的字句不断闪过:“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轰鸣的建筑工地”、“城市日新月异”……
今天,当我们奔走于高耸的石屎森林之中,突然发现,尽管也有红花绿树,有种种修葺矫饰的漂亮风景,但是自己离清风明月、离自然业已经很远。
在这座单向度的城市,自己也是异化的一种。
4、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构想。尽管他的规划看起来有点幼稚,但是他所倡导的让都市人保有与自然的友好关系的思想,百年之后仍然让我们怦然心动。
二战后,随着高速公路和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厌弃了水泥丛林的都市人纷纷涌向郊区,“居住郊区化”浪潮汹涌,一时蔚为壮观。
郊区化是一种逃离的努力。是现代文明使这种努力成为可能。在高速公路上,在门窗紧闭的汽车里,人们向着郊区四散逃逸。
5、进入世纪末,“居住郊区化”成为我们身边的一道风景。
但是我们的“郊区化”有自己的问题:我们迫不及待地“拥抱自然”,挤进了青山绿水的风景,但我们给郊区带来了什么?单一的功能、凌乱的布局、随心所欲的占据、能源的超常消费……一句话,我们的“郊区化”既不经济,又缺乏真正的生活气息。
这种以对环境的破坏,以对土地和能源的过度耗费为交换的“郊区化”,难道就是人类追求的居住前景?
而中国庞大的人口、贫瘠的人均资源,注定了美国式的郊区分散居住只能是少数先富了起来的人的奢侈,它与理想无关,与你我无关。
6、真正的生活形态应该是什么?这是人类亘久的追问。
现代人从封闭的写字楼里出来,被汽车载往住所,由电梯搬运到房间,并且用防盗门和防盗网将世界挡在外面。这样的建筑形态简直是帮凶,它使我们离人性、离真正的人类生活越来越远。
交流越来越受到我们的重视。但是,现代人的封闭与自我封闭自有其难言之隐。在这座移民城市,聚集着来自各个地区和不同阶层的人群,如何获取居住的归属感成为新的心灵困扰。在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群落之前,很难想象有真正的袒诚交流。
作为发展商,万科有着自己独特的人居理想,万科开发的住宅区,有着自己鲜明的顾客定位,从而吸引着都市里追求生活质素与居住品位的白领汇聚。安家万科城市花园,或许并不一定是什么“事业成功”的标志,但绝对是追求生活品位的象征。
7、也许,在居住上,人应该向自然学习。
在自然界,越高级、越复杂的生物就越精巧、越集约。同样的,理想的城市也应该通过合适的建筑高度和密度,在提供居住的同时,使人们生活在最为生态化、美好和微缩的环境中。
人是社会的动物。应该说,居住的集聚不仅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土地和能源,更是因为有一定密度的聚居更切近人类的行为方式,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鼓励和引导人际交往的空间,使居住真正成为邻里之间共享共生的生活关系——“在其中人们不仅仅生活,而且可以社会性地生活,不仅仅能够在自己的空间独善其身,而且有公共空间和邻里环境能够‘兼济天下’”。
在我看来,将个人的舒适居住和社会的和谐共处统一起来,追求个人、群体和环境的和谐,就是人居的最高理想了。
万科一直在探索一种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活的新的尺度和关系。这种追求,首要的在于通过建筑,重建真正的生活形态:鲜活的、丰盈的、强调交流的、富于人文气息……希望四季花城能够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新起点。
8、西方能源危机爆发后,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和资源的重要。作为对郊区化的一种反思与纠偏,“新都市主义”应运而生。
1980年,“新都市主义”的闯将丹尼和普鲁特·茨伯格幸运地在佛罗里达州滨海城市(SEASIDE)实现了他们的主张。SEASIDE直观、准确、堪称完美地诠释了新都市主义的精髓,成为这一思潮最有说服力的作品。
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所谓的新都市主义强调“文脉”(文化、地方建筑特色),强调居住区的“大众性”(社区性、邻里感和生活气息),这种主张显示出他们对现实的尊重,以及对人类天性的准确理解。而这,恰恰是容易被建筑师和开发商忽略的。
9、自景田万科城市花园推出围合结构之后,深圳地产市场刮起了“围合风”。
但是四季花城的设计却是“围而不合”,即在围合的同时伴生着开放精神:一方面,通过局部的底层架空、东西向的连廊设计,引导空间有序流动;另一方面,即使是在围合的院子里,空间也是敞开的……整体来看,正是一个个单体的小围合,共同组织了一个开放的大社区。
我们期望通过对密度、居住和工作空间的重新规划和定位,通过引入围合与开放这看似背反的空间概念,组建富有秩序和变化的新空间。
什么体现秩序?大规模的聚居,围合的结构,集约的中央空间、严密的路网系统,这些都是秩序;
什么体现变化?多样参差的层高错落有致,丰富的户型适应业主的不同需求,迥然各异的景观使窗外永远有一份宁静清新。
在秩序和变化之间,四季花城寻觅着平衡点。
10、车与人似乎是一对越来越尖锐的矛盾。
景田万科城市花园建造半地下车库,在深圳首次实现人车分流。现在,“人车分流”似乎已经成了房地产业一条时髦的规律了。
但是车真的那么令人讨厌吗?现代人的活动半径已经开始以车程来计算,生活与汽车越来越密不可分。如果我们这样依赖于车,那么我们对车的这种排拒姿态在多大程度上是必要的?又在多大程度上合理呢?
在四季花城,万科希望通过户外停车与地下停车相结合,弱化人与车的矛盾,探索“人车共存”的解决之道。
11、什么是民族性?相信对绝大多数建筑师,这都是一个尴尬的问题。
当所谓的“欧陆风情”越刮越猛,作为发展商,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追问:难道我们在中国大地上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把欧洲的小镇克隆过来?
一种文明必然要求一定的载体来表达,建筑作为凝固的历史,难辞其责。
所以我欣喜地看到,民族元素在四季花城规划和建筑上的运用:围合结构与传统的四合院的神似;部分的底层架空切合亚热带气候;最具岭南特色的骑楼的巧妙运用,丰富了建筑的内涵。这一切,构建了一个有情趣的、有地方特色的多样化的城市空间。
当然,民族建筑元素的应用并不就意味着民族精神的光大。而且,这种应用往往受到来自现实的种种质疑:以前是来自意识形态,如今来自市场。因为一点点结合和应用而欢呼是幼稚的。
面对现实,心情格外矛盾。
12、场所感是建筑的精神体现。
强调场所感,就是要把建筑空间、人的活动和人的心理要求统一起来。正如诺伯·舒尔茨所言,人必须与其居留处的场所精神和谐一致,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定感和满足感。
而场所的构建,首先要合理区分相对公共性和私密性的领域。四季花城通过有节奏感的空间过渡,使个人空间——半公共空间——开放性空间和谐地衔接和共存。
场所建立以后,还必须通过一系列象征性、可识别的标志,来确认和强化这种场所感。在四季花城,步行街、广场属于前者;而入口、钟楼属于后者。这些标识和每一幢建筑、每一扇窗户一起,构筑成一个新的、共同的家园。
13、横贯东西的步行街无疑是四季花城最具神韵的点睛之笔:色彩绚丽的地砖,给步行街定下了优美的基调。步行街尺度宜人,商店、会所、喷泉、街头长椅和风格各异的雕塑点缀其中,形成一处完整的开敞空间序列。
步行街通向大型的四季广场。广场的概念就是敞开与封闭、吸纳与汇聚,塑造一个亲切的、活泼的共享空间。
四季花城中央高耸的塔楼,丰富了这新城的轮廓,使花城的天际线变得富有旋律、充满神韵。当我们从繁忙的公务中归来,远远望见直指蓝天白云的塔楼,一种归属感油然而生。
而周末,长街上三三两两的,都是我们的邻居和朋友,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三两句寒喧,都使日子更接近生活本来的意义。坐在长椅上,看小孩们天真地追逐嬉戏,看广场上的白鸽觅食、盘旋、惊起……生活,本来不就应该这样吗?
·不规则家具充当居室主角 07/06/20
·人,家园和存在 07/06/20
·解读京城楼市房价只涨不跌怪相 07/06/20
·旅居在树屋里 07/06/20
·新土楼试验:一类人的居住与物业自治 07/06/20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