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蔡元培先生在杭州创立国立艺术学院的时候,就在课程中开设了建筑课,这是一粒深埋的火种,注定要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充分燃烧。
七十九年以后,中国美术学院宣布向建筑领域进军。
这个艺术的华丽殿堂,开始向从来都是以工科为核心的建筑学挑战。他们,是准备培养像诗人艾青的儿子艾未未那样,带着艺术家的烙印,能够造出牛皮烘烘的SOHO那种建筑的建筑师呢,还是希望造就像梁思成那样严谨周密的建筑学者?
答案是未知的。
但有一点是可以预见的,即将于明天正式宣布成立的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可能会改变中国建筑学体系那种工工整整的表情,来一点狂草,来一点意识流,让我们重新构建一种当代中国本土的建筑学。
设想——这个建筑学院能改变中国城市的格局吗?
即将走马上任的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著名建筑师王澍认为,未来的建筑学院肯定是有野心的,他们期待给中国的城市补上一堂美术课。
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一方面获得了最大化的利益,美丽的山河正日渐成为地产商与房产商们的锦囊,但利益的驱动也使得我们的家园变得面目趋同,面目可憎。个性没有了,灵魂苍白了,那些都市正在争先恐后地疯狂复制,一旦踏进,就意味着方向的迷失。北京可以替代上海,上海可以替代杭州,杭州可以替代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这将是多么可怕的景象。
这就是王澍他们肩负的使命。他们所构建的建筑学院,就是试图要让中国的每一座城市——至少是浙江省的那些区域,能够在前行的道路上彼此能够带上各自的面具。或者鲜红,或者浓绿,或者散发出雪地一样安静的光泽。重复意味着失败,然而一些最不起眼的创新的细节,或许完全可以拯救一座城池,让它变得特立独行。
案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那些建筑
转塘,是杭州最典型的城郊接合部。都市边缘公路上的蓬勃灰尘,和那些苟延残喘的青山绿水,结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要么护卫自然界的造化,要么完全放弃一草一木,让钢筋水泥完全释放它们的功能,变成楼盘变成公路,变成寸土换算成寸金的公式。
但是,中国美术学院却在那里实现了一种可能。被阿姆斯特丹的一个学者称为“神话”的象山校区,是中国的都市化建筑进程中自动添加进的一个单元。这个庞大的建筑,有着白墙青瓦的传统模式,也有大尺寸大空间的当代建筑轮廓。简单地说,被当下各种楼盘的推销商们所唇舌鼓动的杭州人,只要你走进象山校区,保证你发出叹息——很美,很美,水鸟在房顶上盘旋,幕墙玻璃和渗出青苔的瓦片同呼吸共命运。要是这里是我的家园该有多好。
这个校园的设计师就是王澍,他在设计这个区域的时候,或许已经糅合进关于未来的建筑学院的运营思路。一手是绮丽的艺术,一手是谨慎的建筑学术,中国美院的建筑学院,两手都要抓。
这个被国内外建筑和艺术领域所关注的建筑群,按照王澍的介绍,其造价是一座通常意义上的建筑的50%。就是说,他省掉了一半的人民币。以象山校区这样的容积率,在欧洲几乎是一个小镇的规模,为什么开销可以这么节省?
这里用到了“干砌墙”那样的手艺,就是工匠们用不规则的石块,几乎天衣无缝地砌成墙体,砌成校舍,要是放在美国,这样的工艺完全可以列为联合国所要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
这里每一栋教学楼的大门,大量运用了廉价的杉木,吸水性防潮性极好的杉木板材,成为象山校区的一道绵延的风景。
王澍和他的合作者们,以一种城乡结合的建筑模式,为未来的学院起草了可以操作的文本。
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成立亮点
4月8日,中国当代建筑领域中的精英将汇聚杭州,共同关注这个新生事物的诞生。并参加于当天下午在中国美院南山校区学术报告厅举办的“树石论坛”,探讨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种种可能性。
他们当中有:
崔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吴志强,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
刘家琨,中国青年一代建筑师的代表人物
顾大庆,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教授
艾未未,著名当代艺术家,策展人,建筑艺术家4月8日上午,新成立的建筑艺术学院建筑系与环境系07届本科毕业生联合在中国美院南山校区陈列馆举办作品联展。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 07/04/18
·中国建筑史 07/04/18
·中国建筑中的西方风格 07/04/18
·城市与建筑,不应当是遗憾的艺术 07/04/18
·天安门广场的断代史 07/04/18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