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的历史渊源
苏州古称姑苏,乃春秋时吴国的首都。吴王阖闾在此修城建都,死后墓地即在虎丘。而后秦始皇曾登丘览胜;西楚霸王项羽在此率8000子弟起兵反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刺史时,曾凿山引水,并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为秀美。宋代诗人苏轼曾经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诚为憾事。”古人在评价虎丘的特色时,曾提出:“九宜”之说。称虎丘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苏州市中心5公里。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就葬其父于此,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简称虎丘。此山高仅36米,但古树参天,周围有不少名胜。山小景多,是虎丘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千年虎丘塔矗立山上,使虎丘自古以来就是著名游览胜地。
苏州园林之旅——虎丘风景名胜区,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素有“江左丘壑之表”、“吴中第一名胜”之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和剑池。高耸入云的云岩寺塔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斜塔,古朴雄奇,早已成为古老苏州的象征;剑池幽奇神秘,埋有吴王阖闾墓葬之谜以及神鹅易字的美丽传说,风壑云泉,令人流连忘返。
虎丘的建筑
断梁殿
进入虎丘首先要踏过一座花岗岩筑的石桥,过了桥便是断梁殿,此殿建于元后至元四年(1338年),已有600多年历史,其最大的特点是中间顶梁是两根木头拼接的,而两木中间并不相连。整个断梁殿没用一根铁钉,全部用木榫咬合。断梁殿内有元至明代刻的4座石碑,上刻虎丘的历史变迁。这几块碑经敲击,会咚咚作响,所以又称响碑。
憨憨泉
窗过断梁,可见憨憨泉井。井栏圈上和井后壁上都刻有“憨憨泉”3字,为宋代大书法家吕升卿所书。此泉历逾千年依然清冽淳厚,据说井中之水还可医治眼疾。游客能喝上一杯憨憨泉煎煮的虎丘白云茶,被认为是人生一大快事。
试剑石
拾阶而上,路东不远有块巨石,中有一条深深地裂痕,十分齐整,有如九刻,旁边一块石板上刻有“试剑石”3字,相传当年吴国著名剑师干将、莫邪夫妻铸成雌雄剑献给王阖闾,他在此试剑,将石劈成两半。
第三泉
第三泉在千人石之西,泉名据说是古代著名品茶家陆羽品定的,陆羽品尝后觉得水质甘洌,味甜质厚,为天下第三,故名第三泉(第一泉在镇江、第二泉在元锡、第四泉在丹阳、第五泉在扬州)。
剑池
虎丘中最引人入胜的古迹名胜就是传为吴王阖闾墓的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看,“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4个大字,浑厚遒劲,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独生子女所书。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据方志上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这所以为剑池,因入葬时把阖闾生前喜爱的“扁渚”、“鱼肠”等金剑作为殉葬品,同时埋在他的墓里。剑池广约45米,深约6米,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
虎丘塔
世界著名的虎丘塔,是云岩寺的塔,称云岩寺塔。该塔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建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据地方志记载,隋文帝就曾在此建塔,但那是座木塔,现虎丘塔即在木塔原址上建筑的。塔身平面呈八角形,高7层,砖身木檐。由于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因而顶部和木檐都遭到了毁坏。原来的高度已无法知道,现存的塔身高47.5米。现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据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塔中心垂直线已达2.34米,斜度为2.48度。虎丘塔已有1000多年历史,今天,这座耸立于虎丘的山巅的千年古塔,已成为古城苏州的标志。
拥翠山庄
这是一座山中的小小园林,依山势起伏而筑成,是晚清名噪一时的名妓赛金花的丈夫、苏州状元洪钧(文卿)发起兴建的,旧为月驾轩故址。庄中有抱甏轩、灵涧精舍和问泉亭等处,规模不大,但构筑精巧。
万景山庄
万景山庄是盆景园,占地约1.7公顷,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山庄门厅两侧辟有圆洞门,两边门额各为“塔影”和“松声”。北庭壁上花窗塑有盆景图案,玲珑精致,坪台上置敞门,砖刻门额为“亦山亦水”。穿过敞门,迎面是黄石假山一座,峻峭陡立,外观挺拨。坡上松盘藤缠,半掩厅阁。坡前一汪池水,睡莲点点,有小瀑布跌落水中,叮咚声不绝于耳。
虎丘的空间建筑设计
空间是容纳人的行为的场所,人的行为方式及心理感受对于空间的构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根本上讲,人对空间的感受是从视觉形象开始的。不同的空间形象源自于不同的功能和审美要求,同时也带给使用者不同的心理感受。
从空间出发设计建筑日本卢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全面概括了各种空间理论并提出了新创见:
1.外部空间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是由人所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地面和墙壁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决定性元素。
2.以意大利人作为起居室的意大利广场为例,如果把周围的房子无顶搬开覆盖到广场上,那么内部空间的顺序将颠倒,原来的外部空间就成了内部空间。卢原先生依据这种内部空间可以转换的可逆性,提出了“逆空间”概念。“逆空间”的主要设计元素是墙壁和地面。
3.从空间论观点看来,满足人的使用意图,有计划创造的内部空间,即从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再转向内侧整顿秩序,是一种有积极性的空间。反之,在自然界中发生的,以内侧向外增加扩散性空间,是一种消极空间。当两幢建筑距离与高度之比小于2时,他们之间可能会形成中和空间。
4.建筑物与建筑之间相互影响有作用的数值是D/H小于3(D为间距,H为建筑物高),广场中的D/H在1-2之间时,空间较平衡紧凑;当D/H小于1时,建筑之间干涉过强;当D/H大于2时,建筑之间过于分离。
5.外部空间的要素为尺度和质感。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至10倍的尺度,较为适宜,其行程距离可以采用20或25的模数制。
6.建筑空间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以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的修筑建筑上,可称之为“加法空间”;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从外部建立秩序向心式的修筑建筑上,称之为“减法空间”。
卢原义信的基本论点就是从小环境的角度,探讨建筑外部程序本身的设计方法,从而完善了空间论设计方法,与此同时,外部空间论的意义还在于明确了建筑应从环境设计开始进行设计的基本论点。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应和建筑群,城市总体环境相一致,并成为城市大空间系统中的子系统。在量的空间体验与衡量上。提供了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手法。
利用地势较高的景点或建筑实体自身的高度优势,在较远处形成诱人的景观,也能很好地起引到导人行进的作用,进而沿着通向它的路径来到一些观者预先不知的重要空间。如苏州虎丘,处于制高点上的虎丘塔,掩映于枝叶扶疏的远方,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借助于它便可以诱导人们循着一级级弯曲山道来到剑池——个在虎丘山门处无法观察到的主要景区。
空间场所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一定的空间围护体的确立。不同形态的空间界面可以限定出不同的空间,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和空间感受。所谓空间的限定性是指利用实体元素或人的心理因素限制视线的观察方向或行动范围,从而产生空间感和心理上的场所感。
空间的限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以实体围合,完全阻断视线;以虚体分隔,既对空间场所起界定与围合的作用,同时又可保持较好的视域;利用人固有的心理因素,来界定一个不定位的空间场所。
实体围合的限定性实体围合是界定、组成空间的基本方法。用实体如墙等围合的场所具有确定的空间感和内外的方位感。其在空间组织上的重要功能就是保证内部空间的私密性和完整性。
利用虚体限定空间
这里所说的虚体是指可使视线穿透的空间限定体。如镂空的墙、中国传统室内中的罩和各种形态的柱、帘或绿化等。利用虚体限定空间,可使空间既有分隔又有联系,由于空间界面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完整,视线并未受到完全的阻隔,空间便显得灵活而有情趣。例如一个大空间,如果不加以分割,就不会有层次变化,但完全分割就会显得呆板也不会有空间渗透的现象发生,只有在分割之后又使之有适当的联通,才能使人的视线从一个空间穿透至另一个空间,从而使两个空间相互渗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大空间的优势,显示出空间的层次变化。这个道理与西方近现代建筑所推崇的“流动空间”理论十分相似。因为被分割的空间本来处于静止状态,但一经联系之后,随着相互之间的渗透,若似个自都延伸到对方中去,所以便打破了原先的静止状态而产生了一种流动的感觉。
利用这一原理,通过不同的虚体元素对空间加以限定和分隔,可以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变化。山石、树木等自然形态的东西也可作为虚体隔断,起到划分界定空间的作用。对于大型空间来讲,为避免空旷、单调和一览无余,同时又保证空间的完整性,通常可采用这种形式把单一的大空间分割成若干较小空间。借山石、树木限定空间与利用墙垣等人工构造分割空间,其目的虽然一样,但效果却不尽相同。山石、树木无定型,虽由人作,但毕竟属于自然形态,凡用它们限定的空间,通常都可使被分割的空间相互连绵、延伸、渗透,从而找不出一条明确的分界线,而以人工建筑为界面限定出的空间则彼此泾渭分明,两者相比虽各有特点,但用前者限定空间更能不着痕迹,并且会因自然形态的参与增强空间的亲切感。
利用人的行为心理和视觉心理因素以及人的感官也可限定出一定的空间场所,这种限定性相对于实、虚隔断限定空间的方法而言,在空间形式上并不明显,而是更多地依赖于人——空间使用者的感觉,因而显得更加灵活,有时被限定的场的位置甚至是不确定的。如在公园中,一条坐椅上如果有人,尽管还有空位,后来者也很少会去挤在中间,这就是人心理固有的社交安全距离所限定出的一个无形的场,这个场虽然无形,却有效地控制着人们彼此的活动范围,虽然这种属于人际关系中社会行为表现的审美特征乃是无形的特征,但建筑作为人与环境的中介,在处理空间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时应充分、细致、全面地考虑这些微妙的行为和心理关系,并使之取得相应的和谐。作为设计者,就应充分考虑到人作为主体在空间的活动因素,更加有效的组织空间,避免人与空间功能之间的冲突。
·空间建筑:虎丘园林 07/04/04
·珠江新城建地下城市活动中心 07/04/04
·唐明曦 华南模式之辨 07/04/04
·建筑的变化折射城市的变迁 07/04/04
·广州土地市场酝酿变局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入市 07/04/04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