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司长沈建忠昨日指出
昨日,“2007年宏观经济形势与房地产发展态势报告会”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部长卢中原、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司长沈建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司司长束可欣分别作了态势报告。这些政府官员与知名学者专家分析,今年住房仍是宏观调控的重点,房价回落的基础还不稳固。
趋势》》》
住房仍是宏观调控重点
卢中原作《2007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主题演讲时预测,2007年经济增速为10%左右,消费价格涨幅2%,投资增幅可能为25%,消费需求增幅稳步提高,实际增长可能达到13%以上,进出口增幅20%左右。
卢中原分析,“努力保持住房需求稳定增长,稳定房价”将是政策趋向之一。
“努力保持住房需求稳定增长,稳定房价;改善住房的供给结构,一方面完善市场,调节这方面的宏观调控措施,另外还有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制度,增加这方面的住房供给和土地供给。”卢中原预测,政策的趋向仍将围绕住房问题展开。
卢中原称,国家会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稳定股市。他说:“股市现在也不错,通过进一步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则、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来保证股市稳定发展。我个人对股市的前景,现在是比较乐观的,因为我们的改革和制度完善已经使股市走上了正轨。”
预测》》》
房价回落基础不稳固
沈建忠作《2007中国房地产发展态势》报告时称,房价回落的基础还不稳固。
沈建忠认为,2007年调控政策的趋向,将更加注重于落实,解决执行率的问题,更加注重长效机制的建设,从制度机制上保证健康的发展。
他表示,调控成效逐步在显现。“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两会报告指出,投资增长速度过快是值得关注的,但不是最主要的。房价回落的基础还不稳固,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调控的措施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合力;第二,体制问题制约了地方政府的特色;第三,住房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第四,资金的来源。沈建忠认为,房价应该形成一个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这个形成机制应该与支付能力相匹配。”
沈建忠把2007的调控方向归纳为“两个增加和抑制加两个体系建设”。两个增加一个是有效供给一个就是供给商品房,两个抑制就是投资、投机性的需求。沈建忠表示,每年新增建设用地将控制在400万亩左右,扣除掉“十一五”期间重大项目等以后,实际用于城市建设用地的只有100万亩。
缺憾》》》
没有真正的房地产金融
“房地产市场我们用英文来讲,不应该用单数,应该是复数。”巴曙松说。
在着重强调房地产市场的差异化问题之外,巴曙松也直言不讳地说,中国房地产市场缺乏真正的房地产金融,银行本身是市场波动的始作俑者,除了贷款之外没有其他的融资渠道。“房企上市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融资结构。”
“最低端的市场和最高端的市场是两个商品。”巴曙松认为,政府和市场要有明确分工,不能指望着靠市场运行或者依赖房地产企业去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问题。
“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政府和市场的职责。”巴曙松指出,最高端的这些别墅、外销房和最低端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商品,他们的融资规律、价格波动、运行趋势都有非常大的差异。
“调控是弥补市场不足而不是自身替代市场,否则即使房价降下来,也可能演变成富裕阶层占有多套房产,中低收入阶层仍然买不起房的局面。”
建议》》》
出台“不动产税制”遏制圈地
“在过去10年当中,耕地减少了1亿多亩。”束可欣说出这个数字时,神情凝重。
他表示,加强土地管理要从整顿市场开始,需要结合税收制度。
束可欣认为加强土地管理,首先需要清理整顿土地市场。同时,束可欣提出必须走节约用地这一路线。“实现这一路线,需要国家以土地供应作为闸门,来调控经济的过快现象,减少重复建设。”
“此外,还有调整利益格局的问题,已经出台了一些经济措施,但是还不够,如果从根本上,或者从长远来讲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比较系统的研究出台有关税制。”束可欣说,世界普遍采取的不动产税制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实行,因此大家占有土地,不管多高的价格,拿到手过几年肯定升值,“如果有不动产税这样一个税制出台,在保有环节上你要付出代价,资源者就得考虑我负担得起还是负担不起,合算还是不合算,等等,这样一些利益机制,还要通过财税体制的改革才能解决。”
此文系长江商报特稿
·一家之言 豪华背后的简陋 07/03/30
·武汉成华中地产重要战场 07/03/30
·珠江投资殷杰:成交量稳定,未必影响房价 07/03/30
·农宅入市,为谁松闸? 07/03/30
·深圳欲强征个税挤压楼市泡沫 07/03/30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