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平遥古城墙并未全部得到有效保护,这不禁让我们也开始担心平遥古城中的其他珍贵遗存的“生存状况”。因为我们清楚的知道坍塌的不仅仅是一段城墙,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文化的无声遗失。于是,在担心历史文化名镇古村之余,不如让我们再次领略一番平遥古城的建筑文化底蕴。
平遥城墙始建于西周。公元前827——728年,西周宣王姬静时,派大将尹吉甫北伐俨狁时驻兵于平遥,出于军事防御,筑素土城墙。明代洪武三年扩建为砖石城墙,规模为周长12.84华里,高3.2丈,扩城河深、宽各一丈,城门六座,东西各一,后又建堞台窝铺四十座。明清晚期又经过多次修葺,使城池更加雄伟壮观。城墙平面呈方形,略偏东南向。东、西、北三面线条取直,只有南墙沿河走向曲折。城墙周长6157.7米,高为6-10米;墙外筑护城壕,深、宽各1丈。城门共有6座,各城门外曾设吊桥,瓮城上筑重檐歇山顶城楼;四周各有角楼一座;四面墙体,每隔60米,筑观敌楼一座,整个城墙上共有72座观敌楼。传说,城墙上有垛口3000个,观敌楼72处,是按孔夫子的弟子3000、贤人72的数字修筑的。
平遥古城素有“乌龟城”之称。平遥城墙,墙体内填土夯实,外周青砖砌裹,顶部铺砖排水,城墙四角,各建角楼,东南角还建有奎星楼一座。平遥城墙,东西设有城门两道,每道城门都突出在墙体外部,有里外二门,呈瓮形。由于瓮城共有6座,这就形成“乌龟城”之说。人们认为:南北两门象头、尾,东西四门象四只脚。南门,里外两门直通,象龟的头部向外伸出,正好南门外有两眼水井,人们将两眼水井喻为乌龟眼睛。北门的外门形状向东弯曲,又似龟尾东甩。东西四门,分别向头的方向弯曲,犹如乌龟四脚爬行。整个城池以市楼为中心,由城墙和各大街小巷组成一个庞大的八卦图案,如此构思巧妙、设计严谨、形体完整的城池,加上城内的古寺、市楼、街道、民宅,向世人展现了传统的文明和文化。
镇国寺位于山西平遥县城北15公里郝洞村,寺分前后两进院落,布局严谨。山门内塑天王四躯,亦称天王殿,左右钟鼓二楼对峙。前院北向佛殿,东西两碑石碑二十余幢,多记载寺史。后院东为观音殿,西为地藏殿,正面为三佛楼。万佛殿宽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殿顶单檐歇山式,出檐深远,斗拱总高超过柱高的三分之二,颇为罕见。殿内梁架施六椽伏两层,上设四椽伏和平梁,形制古朴,手法规整。
日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专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总号设于山西省平遥县城内繁华街市的西大街路南,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日升昌票号旧址于1995年开始大规模开发整修,1995年12月,日升昌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被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
文中图片所示为文庙大成殿,是金代建筑,在全国文庙建筑中年代名列第二,殿后有文天祥笔迹“魁”字。旁有古超山书院。自抗日战争在此建太岳军政大学直至03年平遥中学迁出城外,平遥中学80年的辉煌史就是在这所神圣的地方写就的。
传统民居是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得不提。现存3797处,其中保存完整的有400余处。这些传统民居大都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多为二进四合院和三进四合院,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配以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达到使用功能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