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全世界都在赌这家企业的前路会是如何。
近期彭博社消息,由于SHEIN正在评估美国关税对其业务的影响,并等待中国监管机构的批准,其伦交所IPO计划已放缓。
制造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内监管机构对于SHEIN的供应链外移倾向也十分敏感。4月初开始的"对等关税"风波,直接影响了SHEIN在美国,甚至于北美市场的发展前路。
风云莫测,在这场风波中,4月美国原定将在此前对中国商品普遍加征20%关税的基础上,再叠加34%关税。同时计划从5月2日起,正式取消针对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价值不超过800美元小额包裹的关税豁免政策,发出包裹需多缴纳其价值30%或每件25美元的关税;自6月1日起,固定征收将达到每件150美元。
而来到5月12日,中美双方又在日内瓦发布了《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双方表示,中美选择降低双边关税水平,双方均取消91%的加征关税,并暂停实施24%的“对等关税”。
从政策解读来看,此次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后,美国大幅取消了此前以来加征的单边关税,且双方将在90天内维持可进行正常贸易往来的关税水平,再加之同日美国白宫官网对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小额包裹关税政策作出关键性修正,从价关税税率从120%大幅下调至54%适用范围涵盖所有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中国澳门进入美国关税区的商品。
那么,本就行走钢索的SHEIN能否就此松口气?
靴子落地的风险
SHEIN能否抵御这场冲击?要知道,在此前,SHEIN在美国的生存法则一直基于"deminimis"政策,该政策规定每人每天可以进口不超过800美元商品,无需缴纳关税和税赋,且在办理通关手续时可以以更加简化的形式报关。
利用该政策,SHEIN得以将源源不断的低价商品从国外直接运送给消费者,这些商品包裹价格均在门槛以下,使SHEIN规避关税问题并维持低价策略。
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CRS)于2025年2月3日发布的报告,得益于上述"小额豁免"规则,国内企业出口至全球的商品金额从2018年的53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660亿美元,五年增长超过12倍。
一般而言,关税风波带给SHEIN的冲击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消化,这类政策调整本身就会大幅度提高商品成本,而SHEIN接招的方式无非是选择涨价来维持利润,而价格升高又会导致其失去价格优势,还需考虑本地仓储模式带来的提前备货与现金流占用风险。
事实上,SHEIN此前就想过用延长订货期、承诺最低订单量等手段,吸引核心供应商在东南亚、越南、马来西亚等地方投资建厂,以减轻关税对抗对其供应链造成的风险。然而广州商务局则迅速辟谣,表示SHEIN持续在广州为核心的国内供应链加码布局和投资,2025年一季度在广州的出口额还在继续保持增长。
据了解,位于广州增城的希音湾区供应链项目已于去年9月底正式开工,一期项目投资达36.9亿元,项目三期总投资达百亿元级别,通过建设希音供应链交付中心,为全球销售提供核心支持。
"我在美国,以前我的大部分订单都是从香港的仓库发货,但现在几乎所有的订单都是从美国的仓库发货。关税一开始实施,公司就把大量库存转移到了这里,价格略有上涨,但涨价并没有那么严重。"产城园区评论询问了部分使用SHEIN的在美消费者,其表示关税风波带来的影响已经在潜移默化改变部分美国群众的消费习惯,"原本购物车里100美元的产品,现在涨价到150美元。"
另有一位在USPS(美国邮政)工作的业内人士向产城园区评论坦言,美国部分承运商已经开始担心一个问题:一旦人们不再每周收到(来自SHEIN或TEMU)的多个包裹,承运商的包裹量下降比例或许会很恐怖。"而我却迫不及待地想看到这些全部消失,我希望我的客户每周不再订购这些超重的廉价商品。"
这位业内人士的激进态度实际上代表着一部分市场声音,其认为取消小额豁免政策背后最大的受益者可能是亚马逊等美国本土电商企业。据资料显示,亚马逊早已通过自有模式构建了成熟的国内仓储网络,其新推出的低价平台Haul同样允许第三方卖家从中国直邮,但主要商品仍从美国仓发货。
"政策调整后,美国企业有望在价格差距缩小的情况下夺回部分市场。"据了解,目前与SHEIN同赛道的美国快时尚品牌Fashion Nova已开始调整其商品定价策略。
风暴眼中央
另一边,SHEIN开始通过对商品涨价转移关税压力。
自4月底开始,SHEIN开始对大部分商品进行涨价。数据显示,SHEIN官网上部分热销商品的平均价格上涨超50%,家居用品平均涨幅达到30%,仅女装涨幅相对较小,不到10%;此外,于5月8日,SHEIN还向VIP用户发布公告表示,将从2025年7月1日起取消免费送货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SHEIN的网购支付界面中,还特别标注信息称,在包裹送达之前或之后,客户永远不会被要求支付任何关税或额外费用。有消息显示,SHEIN目前正在将关税和税款记入自己的账户,这意味着客户暂时不会被收取关税费用。
在消费端涨价之外,SHEIN同时也向全托管商家发布关于全托管关税政策变化的通知,自4月25日起,协助商家对店铺的全托管美国站商品上调售价,以覆盖新增的关税成本;协助商家上架商品到更多非美国站点等。
此外,SHEIN于2022年开始尝试在土耳其、巴西等地建立本地供应链,并计划开设更多海外配送中心;而其在欧洲的市场则主要使用波兰中转仓,则更加便捷,可以替代直接跨境运输。
产城园区评论还注意到,与SHEIN暂时处在同一个篮子里的TEMU也进行了更加具体的应对措施,毕竟市场竞争大环境不变,竞争对手对于环境的适应性也各有不同,其当前是通过"全托管模式"将关税成本转嫁给供应商,并更新《Temu商家协议》,特别是7.2条款,提到"平台有权从店铺资金中扣除税费",还有"所有税费由卖家承担,平台不承担"。不过,从2024年,Temu商家协议就已经要求卖家承担"商品合规性责任及对应税费",这次更新主要是针对"半托管卖家收入报税"的细化,并不是全托管卖家要承担额外关税。
不过,SHEIN的压力不止于关税政策带来的销售风险,更在于上市的估值挑战。在美国上市受挫后,近年来SHEIN开始寻求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估值不断被侵蚀,被投资者要求从2022年的1000亿美元大幅下调至约300亿美元。
2024年6月有市场声音,SHEIN制定了在香港上市的后备计划,因为其在伦敦进行首次公开募股时,遭遇来自海内外多方阻力。
SHEIN的成长速度的确很快,回到2015年,SHEIN年度交易额仅7亿元,2018年达到100亿元,2019年超过200亿元,业绩爆发的2020年总营收达到100亿美元,2024年营收则超过380亿美元。
这些年间,SHEIN还完成了多轮融资,先是2023年集富亚洲的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2025年IDG资本、景林投资的3亿元B轮融资;2019年红杉中国、老虎全球基金的5亿美元D轮融资;再到2023年泛大西洋投资、穆巴达拉投资、红杉中国总额20亿美元的G轮融资,不计算未披露的融资金额,SHEIN这家企业至少获得了价值40余亿美元的融资资金。
数据来源:观点指数、企业公告
如今,面临估值大幅下滑的困境,SHEIN暂未对外作出官方回应,但已有声音猜测,目前SHEIN正在考虑在美国进行重组以规避关税,这是其估值出现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市场不断注意到SHEIN在利润数据的波动情况。
产城园区评论了解到,SHEIN在2022年首次出现利润下跌,净利润约7亿美元,低于2021年的11亿美元;2023年SHEIN盈利实现反弹,该年净利润超过20亿美元,较2022年翻倍;来到2024年,其盈利数据再度承压,净利润下滑近40%,仅约10亿美元,低于预期的48亿美元。
但眼下,SHEIN还面临着关税带来的潜在风波,如何解决关税、物流和本地化生产推高成本的问题?如何打通本地仓与生产端的链接?SHEIN显然处于风暴眼中央。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