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嘉宾:
黄懿诚 CBRE香港资本市场部资深董事
讨论嘉宾:
郭 瑾 招商局置地资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吴卓殷 法国外贸银行亚太区高级经济学家
李振豪 东亚银行财富管理处首席投资策略师
郑高鹏 柏卫资本董事总经理
彭浩彪 金融资深专业人士、观点指数首席金融顾问
黄懿诚:大家好,我是CBRE世邦魏理仕资本市场的黄懿诚,主要负责香港房地产的投资买卖以及租务。
今天很多谢观点邀请我们来做一个圆桌会议,也多谢前辈和专家抽时间来一起讨论这个话题。
因为我本身是做房地产,所以第一个问题跟房地产有关。先咨询一下吴总,香港这五、六年经济算是疲弱的状态,特别是香港的房地产,我们看到甲级写字楼由高位大幅回调了五六成。
以你专业角度来看,是否应该重新去分散投资?如何去资产配置会比较好?
吴卓殷:我想2025最主要的一个投资主题就是“风险”,当然风险也会带来机遇,有危亦都有机。我想在全部的投资者之中有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大家都比较倾向将部分资产投向一些比较保守的资产。
比如黄金,目前来说是升得比较快的一个资产类别。一方面很多央行都在买,另一方面买金代表着投资和消费都做了。越来越多投资都希望有一个避险的功能,如果在座的各位朋友需要买份礼物给女朋友或者太太,似乎黄金好过钻石。
房地产方面,如果是住宅的话反而会觉得不会这么担心,因为今天都讲好多是周期,当然有些因素是结构性的,但是利率等因素不会是一直维持在高的水平。
我相信只要香港有人的话,就会有住房的需求,租金去到某一个位置,还是会吸引到一些买家。
反而商用物业方面会比较担心一些,因为始终没见到很多的供应,投资等等的库存都没完全出来。
如果加上一些商业模式的转变,大家其实不需要这么多写字楼的话,似乎要看下其他的一些亮点,例如养老、文旅,甚至于一些大学公寓,这些都是近年来香港回报比较高的产业,其实香港似乎在一个转型的期间。
黄懿诚:相信香港政府都推好多相应的政策,关于一些学生宿舍,各方面如何将一些商用物业慢慢的去转化。
刚刚也有说到,香港写字楼的空置率都算是在一个历史高位,想请教一下郭总。如何去解决高空置率这个问题?
郭瑾: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招商局置地资管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我在2019年加入招商局置地,7年以来第一个上市的REITs,而且央企里第一个上市的REITs。所以对商业房地产在过去的5年多,其实是经历了3个周期,3个叠加的周期。
第一个是疫情的周期,从一个非常开放到完全封闭的一个周期,到现在再开放;第二个是利息的周期,在疫情之前,我们是非常低的利率,只有1%-2%,现在是6%-7%的利率;第三个是政治的周期,当然这个主要是美国。
回到房地产,我想强调一个就是关于周期,刚刚分享的,我们现在不是简单的一个经济周期,而是一个结构性转变的周期。
可以观察到,其实经济的周期,只不过是经济开始复苏也好,经济膨胀到最后收缩也好,都是供需平衡的一个过程。
除此之外,我们现在还面临一个结构性的改变。当然大家都知道目前AI的发展、网上经济的发展,其实对需求的弹性是大大缩小的。即是说,目前我们通过减价希望吸引更多的租户的弹性是越来越小的。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房地产的这个周期,对于商业来说,目前来看下滑的速度是减弱了,但是否已经到下滑的底部我们还判断不到。至少觉得,相比疫情前后,尤其是香港的价格是比较吸引的,之前可能去到2、3,现在可以去6到7。
这是作为一个房地产稍微反周期,或者跟周期关联不是太密切,作为另类资产比较好的配置。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也会关注学生公寓或者偏民生类的,亦即是说未来受AI、受网上经济影响比较小的业态去配置我们的物业。
黄懿诚:好的。大家也看到近期港交所63亿港元购入交易广场,见到目前价格去到回调到时候,都有很多投资者或者用家纷纷入场,因为有一个比较合适的价格。
但是刚也提到高息环境,其实由2022香港跟着美国高息,HIBOR去到4到5,商业贷款去到百分之六七。去到今年利息有稍微回调,但是贸易战出来了。
刚刚李总有说,留到圆桌讨论跟大家分享有哪些可以投资。前面吴总也有讲黄金,是不是这个时候黄金一定要买呢?
李振豪:先回答心态的问题,因为所有东西都取决于大家恐慌、机会。心态指未来大家不是去最大化利润最小化风险,因为大家在一个风眼之中,你要火中取栗,又要眼明手快,因为“粒栗子”不是那么容易吃。所以如果你没什么技巧可以吃到栗子,不如就隔岸观火好一些,这就是大众的心态。
因为我不认识大家有几惕risk(风险),但起码在心态上,在个窝在近25年最高之中你要去吃“粒栗子”是危险的,所以是minimizingrisk(最小化风险),不是maximizingprofit(最大化收益)。
第二方面,转折点特朗普是一个因素,但在我眼中转折点息口相信是一个大关。很简单,大家想想美国的通胀,即便加上关税影响,目前用一年期的inflation swap(通胀互换)即是大家期货市场去跟进,一年后报3.3厘、3.4厘,就当现在是为2.8厘,也就多了0.5厘。用真金白银的话,现在告诉你他不会相信通胀是会失控。
最核心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不是因为关税的多寡,大家都知道关税的数字,我重复讲都只是一个幌子,最后埋单可能10%就可以。
但是大家忘记了“油”,因为“油”的价格由特朗普上任时的80多块,现在剩下60块,跌了将近1/4。再如果俄罗斯停战开放“油”跌穿60块的情况下,其实油价下跌跟美国通胀相关性correlation接近8成。即是说通胀继续上升,油价可以压下来其实没什么通胀。
当没什么通胀,联邦利率4.5厘,通胀3.3厘,有1.2厘return这个是压抑整个投资意欲和生产线,是个GDP压抑。当然通胀会蚕食,但太高的利率也会压抑。
所以怎么看现在我们的市场预期减3次25个点子呢?因为4.5厘落回0.75,刚刚3.75附近是等于接近1年期rate swap(利率互换)的表现,即是说应该要有利率等于通胀的水平,才会GDP的增长。
这个也applied(适用于)香港,香港现在见到HIBOR一三六九月4厘,如果是房地产角度,我当你减掉税及装修,客户又找你换下冷气等等,你需要6厘以上回报率是平衡你去做定期。
如果是这个时候,压抑是源于利率。所以如果大家要看未来的投资策略,管理好心态之后,关键点不是特朗普关税(重复第四次),应是特朗普怎么让鲍威尔减息才是一个大的转折点,
以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谢谢。
彭浩彪:我比较同意李总的说法,因为这个利率可能影响着我们整个投资的基础逻辑。
回到香港房地产目前的状况,香港在过去的十几二十年,受内地的影响是越来越大的。从资本市场的北水南下,到目前港府采取的人才政策。
甚至可以见到,虽然大家都说目前房地产不是太好,老百姓的住房到甲级写字楼的房价都在下跌。
但是大家看一看,看上山顶,山顶好多成交,而且成交价格还很“靓”。为什么会提到这个,香港作为特区,而且在大湾区下面,大湾区的进步融合大家应该都是不可置疑的。
香港未来的发展,可能会越来越受到内地经济或者政策的影响,如果内地的人、财、物都陆陆续续过来的话,香港经济一定不会差,这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
在这个大背景下,除了刚刚所讲到的利率因素,前面两位嘉宾都讲过,我就不再重复。
另外想讲讲,内地经济对香港的整体经济影响。我始终觉得,内地不好的话,香港好不到哪里去;内地好的话,可以对香港起到一个加剩效应及作用。
因为香港作为一个特别行政区,他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好多东西是香港有而内地没有的。而且在这样一个框架下,哪怕是北上广深,现在或者是未来的十年八载也都不会有。
比如金融资本项下的,即是货币兑换的自洽;另外一个是最近新的,是这两年提出来的“虚拟资产”。在内地是不会有,但在香港,银监证监都在推进。
这些都会吸引内地的一些特别的类型进入,比如说科创企业、比如见到一些(英文)在香港发行,但是底层是基于内地一些资产,包括充电桩也好、底层一些房地产的项目也好,陆陆续续在安排。
归根到底,我认为内地如果经济好的话,肯定会有更多的资金、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人才过来交流。但如果北上广深的房价起不来的话,对于香港的房价是一个很大的限制。
香港可能会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之前,他的经济对于内地整体占比会比较高。但是现在他的影响、占比陆陆续续在下降中。所以基于这样一个情况底下的话,香港未来的经济更多依靠内地一个整体的情况。
最后在利率方面,我想补充一点,或者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当我们回到5年前或者10年前房价很好的时候,利率是在加,房价是不会跌的。政策和真正的经济是一个落差,甚至可能会有滞后。
所以现在美元才开始跌降息,包括内地从最近一个大会来说,从上次“适时采取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到现在不提“适时”。即系内地都在推降息,但是从这次的政策出来之后,市场这几天是没什么反应的,一样是比较沉稳。所以我觉得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黄懿诚:多谢彭总,现在香港各方面市场,工业市场,现在电动车企业来香港设厂,也有好多年轻人来香港读书,中港两边保持着融合。
过往过去几年,我和很多投资者、家族办公室的老板都有聊过,他们的投资除了香港的市场,也都很积极地去看不同城市的市场,包括日本市场、澳洲等方面。
想请问郑总,除了香港方面,还有哪些地区投资潜力比较好可以去研究一下。
郑高鹏:好,我也先简单介绍下自己,我来自柏卫资本,主要负责柏卫资本的Private credit(私募信贷)、distress asset(不良资产投资),尤其是收购不良的长期资产并进行长期持有和价值提升的投资。
其实由去年到现在,尤其银行的朋友都遇到同样的问题,in the market(在市场中),类似的transition(历史的转折点)也好,或者financing(融资)也好,在香港来说比较难找到可以那得出手、或者称之为优质的资产。
刚刚彭总也有讲到,就香港来说,对于内地有着比较大的经济依赖性。在内地的经济见到有很好的起色之前,在香港去讲有一个好positive view(积极的看法)来紧一年两年的经济都很难。
其实在香港来讲,我们作为一个专业的投资机构或者将来有什么出路,我们公司就认为是不要“等”,一是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二是不知道等完什么结果。
所以我们都认同应是要actively(积极地),在全世界可以找一些优质的transaction可以去参与。
最近而言,其实香港楼市跌,standard show(指标性楼盘)也跌,看报纸或者很多人的分析大部分都归咎为息口、即系加息。
其实,高息的环境不是香港独有的,在澳洲、英国、美国。你见到其实他们的房贷利率其实高过香港的。但你留意他的楼市价格变动,其实是还有上升的。
当然有其他很多的原因,简单一些来讲,我们认为做private credit(私募信贷)来讲,我们其实不希望市场有大起大落的变动,相反我们只讲一个字,就是stable(平稳),只要他够stable(平稳)就OK了,无论是volume(交易量)还是他的价格。
目前我们发现,就全世界来讲,日本是一个我们重点去关注的市场。另一个,我们比较focus(关注)就是澳洲。
我们发现澳洲,第一他的楼市升,我们研究了原因,主要是他的population(人口)每年都可以去到差不多二点几percent。香港不用说,差不多扯平。这样其实就带起了好多他们置业的需求,所以他的地价有升。
第二是澳洲的政府,尤其是state government(州政府)引入了好多policy(政策),主要针对在商业地产。那里的商业地产都受work-from-home policy(居家办公政策)影响,其实需求是低了很多,不只是香港。但他们政府特别重视这个问题,做一些特快的改变特定区域土地用途的政策。
过去两年、三年要做很多不同的report council才会同意。现在就不一样了,在澳洲应该差不多就可以开始,state government(州政府),尤其是悉尼,有可能只需要三四个月,甚至乎半年的就可以拿到回复,就可以开始做事。
看回香港,特别好多商厦、工厦觉得都好可惜,摆在那里都不知道干什么。当然这个需要政府actively(积极地)去制定一些政策,令到投资者信心去提升。
最后说一句,每个地方的法规、法律要求都不同,所以单纯看回报是不够的,因为还有看tax(税收),还有lawrequirement(法律要求)是怎么样。
黄懿诚:多谢郑总。各个城市的反应要快,最出相应的措施去改变困境,我相信现在香港政府都做好多不同的措施去改变中。今天时间差不多了,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