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

观点时评 >

>

>

正文

观点一周评述:沉重的加息与房地产调控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时间: 2011-07-10 23:50:49    来源: [ 观点网 ]

央行在各种争议声中选择第五次加息,是为下半年政策定下持续紧缩的基调还是"见好就收",依然难见分晓。

  本刊编辑部 央行宣布本年度第三次加息早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在货币紧缩周期,加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与此相呼应的还有连续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得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创纪录的高位。

  但在八个月内的连续五次加息后,仍然处于"负数"的利率依然让人们担忧通货膨胀的阴影日益扩散。

  这种担忧并非无的放矢,很多人士认为,央行选择此时加息,是因为市场普遍预计6月份CPI指数会再创新高。

  国家统计局7月9日公布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担忧。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4%,这是继3月份CPI连续"破5"后首次"破6",也是自2008年7月份以来的最高值。

  这是一个已经很难承受的指数。2011年初,中国政府公布的CPI控制目标是4%,但温家宝总理最近承认,这一目标实现不了。

  通胀的威胁在中国总是显得特别沉重,6月CPI指数创造高位显然让人们有些失掉方寸。而争论焦点则是,在本次加息后,央行是否应该暂停加息的进程。

  有的分析人士认为,央行应该继续加息,中国经济的头等大事依旧是通胀和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泡沫。如果下半年宏观政策松动,很可能导致前期的调控成果毁于一旦。

  但也不少人认为,中国经济有下行危险,货币政策继续紧缩可能导致经济进一步减速,并带来"硬着陆"的风险。

  央行在各种争议声中选择第五次加息,是为下半年政策定下持续紧缩的基调还是"见好就收",依然难见分晓。

  除此之外,拒绝进一步加息的最核心理由还有全国各省市地方政府的沉重债务负担。

  国家审计署前段时间发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其中融资平台公司债务余额占比46.38,部分地区的债务率高达100%以上,部分地区高速公路、普通高校和医院债务规模大、偿债压力也比较大。

  很多人担心的是,地方政府巨额借债投入基建和保障房项目,而这些债务可能难于偿还。同时,进一步加息之后,拔高的基准利率意味着借债成本更高。

  汇丰全球研究部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虽然70%以上的地方债务被用于投资铁路、桥梁和购买土地,资产随着负债上升而增加,但地方债务的不够透明,以及债务到期与投资的长期项目回报期不相匹配,中国需要立即采取措施来对地方债进行重组,否则银行未来几年将真正面临风险。

  实际上,中央政府对地方债务风险的清理也已经开始。6月13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进行一次全面清理规范,进一步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管理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等的信贷管理。

  7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地方债务问题,会议指出,要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同时要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并将探索各种途径,以清理和监管地方政府的财政。

  也许这个问题在今后可以得到解决,但在目前来说,这依然是一个悬于中国经济与金融头上的巨大难题。

  另一方面的问题则是,目前相当部分地方债依赖于"土地财政",在没有找到新的渠道前,"卖地"偿债依然是地方政府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首要选择。

  而这显然与当下持续深入的房地产市场调控相悖。若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冰冻,土地卖不了高价,那时候才是最要命的问题。

  有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的土地出让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看上去,"卖地"填补地方债务的缺口已经越来越难。

  但地方政府并不会坐以待毙,北京一次卖地收入近200亿的消息,似乎为当下持续崩坏的土地市场注入了强心针。

  7月8日,北京市公布CBD九宗土地招标结果,除一宗因无效投标流标之外,其余8宗地块以199.6亿元的总价成交出让,平均楼面地价约为2.1万元/平方米。

24小时热点>>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info(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