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云: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2001年8月,樊纲、刘永好、潘石屹、冯仑聚首博鳌,第一届博鳌房地产论坛拉开大幕。其时,中国房地产行业市场化改革未久,萌动着旺盛的生命力。在此后九年当中,陈启宗、王石、张玉良、孙宏斌、范伟、凌克、林明彦等国内房地产行业的领袖人物先后登陆博鳌房地产论坛,而博鳌房地产论坛亦日渐壮大,乃至成为一个行业的标志性交流平台。
在日后,当各种商业论坛在房地产行业风靡的时候,很少有一个论坛可以像博鳌房地产论坛那样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许多人并不理解,为何博鳌房地产论坛总能吸引这个行业最受关注的精英?为何那些平日里生活丰裕而工作忙碌的地产富豪们,总愿意在每年的夏季抽出一段时间,挤上会议主办方安排的旅游大巴,来到海南一个荒凉的海滨小镇,在一个空旷的大厅里开会。
为什么做博鳌房地产论坛?它又凭什么能够发展到今天?
2006年,博鳌房地产论坛秘书长陈诗涛女士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行业在于深入、观点在于坚持、论坛在于开放!”
这是论坛生命力所在,其意义在于对行业的深入思考、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以及不同角色的参与并自由的批评。正是这样的基点,使得博鳌房地产论坛充满着思想的空气。
没有到过博鳌房地产论坛很难理解那个会场当中所凝聚的生命力。那仿佛是一个凝重的空间,一个巨大的气场,各种形式的演讲和对话中迸发出的感染力弥漫在会场,思考与思想带来的感染力在空气中渐渐地膨胀……
撇除媒体及舆论所制造的话语泡沫而论,博鳌房地产论坛本身所
代表的行业思考是纯净的——至少我们这样认为。我们相信这个行业的精英也同样这样认为,否则他们不会对这个论坛趋之若鹜,并在这个论坛上将自己希望表达的东西有些放肆地表达出来——因为我们的论坛本身执着于行业的发展与讨论,致力于行业的健康、理性与建设性——博鳌房地产论坛本身代表着这个行业的思想力!
博鳌房地产论坛一晃九年,而2010年,它将年届十岁。
自2007年起,每逢博鳌房地产论坛,我们会选择一个人物进行采访,选择房地产行业一年当中最为聚焦视点,通过一个人物的视角进行观察。
2007年,当行业处于疯狂的时候,我们选择了陈启宗;2008年,当行业出现调整,我们开始需要系统的反思这个行业的时候,我们找到这个行业制度最初的建言者之一梁振英先生。
我们的基点依然在于记录思想,从不同社会角色的角度,记录不同的思考动机与不同的观点表达方式。这原是博鳌房地产论坛本意。
2009年,共和国已经走过一甲子的历程。而2008-2009年的中国地产则在阵痛中完成了自己市场化以来的第一个周期考验,十年市场化改革后的房地产行业,就此划下一个段落。
一个行业的成熟与成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进程,乃至形成结果。过程充满偶然,又非纯属偶然。历史可以考察的原因在于我们有足够的逻辑去认知与反省,去思考和挖掘其中的经验。对于仍在成长中的房地产行业而言,十年的市场化进程也许仅仅是初生的懵懂,还有太多太多的未来。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2009年,我们选择了任志强作为我们采访的对象。
任志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气质与博鳌房地产论坛所追求的价值趋同:他善于思考,并喜欢自由的批评。他几乎是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过程的全程参与者,而某些时候,他甚至参与部分政策与制度的设计,抑或是为制度与政策的建设提供参考意见。他对行业乃至宏观经济趋于宏伟的思考是他成为这个行业标志性人物的原因。任志强是这个行业当中最具思想力的企业家之一,他坚持自己的思考与意见。
不论社会对于任志强和他的观点是否误读,诚如陈诗涛女士而言,博鳌房地产论坛的价值在于开放,在于自由的思考与批评。我们尊重那些行业发展过程当中的思想者,尊重每一个观点的逻辑,尊重那些为行业健康发展而自由表达的人们。
此篇专访当中,我们期待展现的是任志强的思想力。这是我们尊重他的原因。
任志强的角度
虽然华远参加了广渠路15号地的竞拍,但6月30日任志强并未去竞拍现场。按任志强的说法,他知道自己拍不到,即便是拍到了,现场的媒体也会说华远抬高房价、地价,于是干脆不去。他甚至对志在必得的潘石屹说:“你也别去,你拿不到这块地。”
在广渠路15号地的竞拍现场,华远的工作人员没有报一次价,而亲自到现场的潘石屹显然受了刺激,他不断地抬高自己心中的报价底线,但即便如此,潘石屹也没有成为当天的主角。保利和方兴地产两个国企竞争到了最后,方兴成为胜利者。
“我自认为我没那个能力,举不了那么高的价。”任志强说。但拿不到广渠路15号的任志强没有放弃批评的权利。“有一些城市的地,政府都不卖,等着高价,别以为政府是好心,政府都是坏的,政府就想等着卖高价!”任志强很激动,他毫不吝啬地用最刺激性的话语批评政府,然后罗列出一系列可能,以及可以避免产生高价地的方式。
这是对现实的接受态度与本身批评意识在任志强身上存在的反在今天的社会当中,不同的社会角色价值判断标准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批评的角度不同。而任志强一旦开始批评便毫无顾忌,甚至有些放肆。差:他接受结果,但是他不放弃自己批评的权利。
任志强的激烈批评一旦经过选择进入公众视野之后,则往往容易挑战部分社会阶层的价值底线。这让任志强产生了巨大的争议。
社会价值标准的混乱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偶然,在经济迅速转型,阶层矛盾开始出现的社会当中,我们突然间发现一个社会的整体价值标准在渐渐崩溃的同时,却没有新的价值标准予以取代。也许我们并不知道,市场经济本身所蕴含的价值体系到底是什么?
一种理解在于,传统的价值体系依然在今天的社会当中起到作
用。例如,我们时常在潜意识当中认为社会分配公平的标准在于平均分配,但人们又会意识到,在一个商业社会当中,人们必须通过自己努力与竞争获得更多的财富与资源。两种价值标准放在一起会产生一些奇妙的组合。这意味着人们在社会现实面前,有时采取的也许是不同的价值标准对当前社会现象进行判断与理解。但很显然,没有更多的人愿意去思考或反省这样一个多重标准价值体系。
任志强似乎认真地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作为一个商业社会成长起来的商业精英,任志强趋向于市场经济体系下的价值标准。
一种误读在于,我们往往认为任志强并不强调社会公平,但这显然是不对的。
任志强并非不强调公平,与此相反,任志强更加强调的是商业社会中的机会公平与社会大众的利益保障。正如他对“地王”的批评一样,他认为招拍挂制度看似是一种公平的竞争,但是这种公平竞争的背后却是不同性质的企业,由于成本构成的不同所产生的非公平竞争。同时,任志强激烈的批评土地流通失效背景下的农村集体代理制造的小产权房对农民利益损害。此外,任志强是最早、最为系统的住房保障体系的批评者之一。
如此的价值判断,是任志强在对社会经济运行基础之上进行阅读与思考后的结果,而且是任志强笃信的价值标准。
在社会价值体系混乱的时代,坚持单一的价值标准已经成为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而任志强很坚持在自己的价值标准之下的批评角度,他总是在寻找、思考和解读他认为正确的东西,并为此而辩护。
这个价值体系本身是任志强的思想力的源泉,因而很多时候,任志强的批评会演变成为对自身价值观的坚持与捍卫。
但任志强自身价值体系下的系统理解,一旦进入社会,往往会对一些社会原本价值观产生冲击。这也许是任志强极具争议性的原因。他自身的思考,往往与那些混乱的,但是潜在的价值体系存在矛盾。
于是,一旦面对公众,任志强所表现出来的是对自身价值体系的坚持与捍卫。
坚守“常识”
在理解任志强的批评时候,我们始终努力去寻找任志强所阐述价值体系的基点。
作为在市场经济逐渐确立过程中成长起来的社会精英,任志强的价值体系显然是遵循市场经济的。很多时候人们对任志强的解读会认为他在强调常识和坚守常识。
但我们的理解则并不尽。诚如我们所言,并未在正规学府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任志强,对自身价值体系构建往往是通过阅读、实践与思考而来的。
也许某些时候,任志强对“常识”的认知与理解也许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此种过程与其思考同步。因而任志强很多时候对“常识”更为坚持,抑或不容侵犯。在很多时候这表现为任志强对一些现象及言论采取了异常激烈的态度,甚至是因为对“真理”坚守而放肆批评的态度。
也许某些时候,任志强对“常识”的认知与理解也许有一个漫长
的过程,此种过程与其思考同步。因而任志强很多时候对“常识”更
为坚持,抑或不容侵犯。在很多时候这表现为任志强对一些现象及言论采取了异常激烈的态度,甚至是因为对“真理”坚守而放肆批评的态度。
任志强信服的经济学家是茅于轼和周其仁。其中周其仁对于产权制度的研究其实来自于社会实践与对社会现实变化的思考与考察,最终通过理论的指引去寻找彼岸。而茅于轼则更愿意用经济学方法运用于社会实践。
任志强本身对于此类经济学家的亲近也许在于它自身的思考社会的模式——与大多数学院派的思考者往往容易从宏观层面去考察微观操作全然相反的认知路径。
同时,任志强最敬佩的人是邓小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邓小平是一个对于解放生产力的模式毫无理论准备的人。用任志强的话来说,邓小平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那么先做,用实践来判断什么是正确的,抑或是错误的。
事实上,任志强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参与者,他是企业的负责人。此种参与者的身份使得任志强本身对于社会价值及社会经济运行的思考,习惯性的从社会经济运行的微观层面作为思考与理解的出发点。
任志强是一个实践先于理论的人,并在实践当中追求理论的总结与思考,并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他赞同那些曾经支持过中国经济正确道路的实践,并赞成这些实践背后的理论逻辑。终其一点:市场经济本身对于社会经济束缚的解放所爆发出的巨大能量最终让任志强坚持的站在了自由市场的逻辑一边。
当然,此种思想倾向与任志强自身的经历相关。任志强自己意识到50年代出生的人在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因为他们经历了这个国家成立之后的所有变革,这种变革之后的意义在于,他们寻找自己的价值方向。他们曾是中国改革开放最为坚定的实践者与支持者。
可以想象,如此形成的价值体系对于任志强而言是何等的“坚硬”,甚至可以描述为信仰、忠诚。任志强不希望他认为不正确的方式与不正确的观念来改变他们忠诚的社会价值体系。
接下来我们所要阅读的采访几乎可以看作是任志强自己的思想价值体系的详细阐述。从对整个中国改革的认知到对一个行业的批评,这是我们有意寻找的切入点,我们希望能够更为全面的展现任志强的思想深度与力度的同时,亦希望考察他思考的出发点。
诚然,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任志强同样表现出来了种种的无奈,他感叹于他们这一代人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接下来的历史使命,则应该由未来去完成……
行业在于深入,观点在于坚持。
·宝龙“骑牛上市” 200亿商业地产“小道” 09/09/14
·十月金秋西安行:城市观点论坛解读地产未来 09/09/14
·中国经济的“花房姑娘”情结 09/09/14
·上海赛梁文博屈居亚军 奥沙利文10-5胜出夺冠 09/09/14
·金融风暴下 精彩大牌浮世绘 09/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