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板
  • >> 观点网 >> 建筑·城市 >> 正文
    建筑设计:全球的标志性建筑“鸟巢”
    https://www.guandian.cn 纽约时报2008-08-11 16:07:52 来源: [ 腾讯体育 ]
    发表评论 打印文本 致信编辑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成就是不可否认的,不仅仅提供了反映中国当代时代精神的伟大建筑,也创造了对社会潮流的冷静反思。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超过9万名观众将进入国家体育场亲眼目睹这一盛况。更有几十亿的观众通过电视见证这一历史时刻。而聚光灯的中心将是这座令人瞩目的体育场,纽约时报撰文高度评价鸟巢,盛赞它标志着中国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和先进文化。

      由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国家体育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标志性建筑。椭圆形、网格结构的外壳,为国家体育场赢得了“鸟巢”的昵称。它的迷人的美必将长久地留在人们的想象中,它的吸引力只会与日俱增。

      电视屏幕总是不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伟大建筑的魅力。全球的无数观众只能遗憾地看到鸟巢“琵琶半遮面”的样子。赫尔佐格和德梅隆通过重新思考独立的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似水流年与史诗的关系,用结构勾勒出个人的心理空间,用建筑证明了中国崛起的信心。鸟巢是美学上的巨大成功,它标志一个国家的荣誉,是伟大历史展开的地方。

    鸟巢

      在历史上,伟大的奥运场馆也是屈指可数的。1936年柏林奥运会由瓦尼尔·马赫设计的体育场,是由石柱构成的、充满巨大张力的圆环。而作为有意的美学上的对位,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由奥托和贝恩里希设计的主体育场则采用透明的像帐篷一样的天蓬,这又是一次结构的创举。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被选中设计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2005年设计的安联体育场。安联体育场由膨胀的半透明的高科技塑料覆盖,整个体育场“油炸圈饼”的形状无疑给人一种内部蓬勃向外生长的形象。

      在北京,两位建筑师努力达到更史诗化的目标。作为奥运公园的核心建筑,国家体育场以一种纪念碑的方式拔地而起,交错的柱子和横梁理也可理解为巨大的公共雕塑。

      从远处看,弯曲的钢柱和膨胀的椭圆外形的对比给人一种超现实、充满情感的表现力,仿佛它在努力控制内部指向各个方向的力。在哲学上说,这是一种表面下层的汹涌的活力的体现。

      体育场的外形仍然出传达其他的信息。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时代是努力打破纯粹的后现代主义的时代,而后现代主义往往被认为是威权主义。建筑师使用非对称结构和神秘的半透明材质,向严谨的美学道德发出挑战。

      当人们沿着鸟巢漫步的时候,这些价值观便显现出来。鸟巢没有像柏林一样压倒性的主线引导进入体育场。而从近处看,倾斜的横梁又像童话中幽静迷人的森林。

      游客可以从鸟巢的任何方向进入:或是进入底部的座位;或是沿着细长的楼梯,穿过阵列的横梁,进入上层的区域。

      十字交叉的柱子创造出一种特殊的局部空间,灯光由半透明的穹顶滤过,悬挂的排水管道的网格更增有力的感觉。令人兴奋的光和影的游戏是对于德国表现派的怀旧式的追忆。从座位上仰望环绕的天际线,巨大的结构似乎延伸到永恒。

      国家体育场是对心灵麻木和单调建筑的有力挑战。通过创造一系列的令人亲近的空间,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允许出人意料的隐私和独立的时间的存在。他们的目标是挑战作家加内迪在其著名研究中对于“群体”的定义:群体是一个任何事物都无法逃脱的封闭圆环。

      建筑师在规划鸟巢的未来时强调,鸟巢不是一架催眠大众的机器,而是一个社会的有机体。开发商要求在鸟巢建设一个巨大的购物广场,而建筑师通过精妙的构思将它被埋在体育场下面,购物者可以通过斜坡道进入,从而不会干扰公园的宁静。与之相反,建筑师希望地面层有开放的入口,行人能够漫步于交错的柱子之间,凝望鸟巢的宁静与恬美。

      在无穷无尽关于中国建筑伦理的讨论中,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成就是不可否认的。不仅仅提供了反映中国当代时代精神的伟大建筑,也创造了对社会潮流的冷静反思。

      国家体育场再次肯定了建筑师在文明中的地位,也彰显了中国的自信、努力和全新的形象。

    相关文章

    ·五棵松篮球馆探秘 08/08/12

    ·主火炬手李宁的商业胜利 08/08/12

    ·北京为了谁而改变 08/08/11

    ·影像志 得失之间 释放激情与梦想 08/08/11

    ·建筑设计:全球的标志性建筑“鸟巢” 08/08/11

  •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

观点 © 2005-2006 guandi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B2—20050206] 关于我们 | 业务联系 | 友情链接
网上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