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奥林匹克之夏,你势必将会听到许多议论:这个世纪中国将崛起,而美国会衰落。
在这一奥林匹克之夏,你势必将会听到许多议论:这个世纪中国将崛起,而美国会衰落。对于欧盟以及所有梦想着建立一个欧洲的财富和美国的军事实力具有同样的影响力的“多极”秩序的人们来说,这听起来像是个好消息。中国的统治者说他们想要经济发展,想要一个没有“霸权”四处耀武扬威的和平世界。(只不过对于中国不断攀升的军事支出,抑或其对欧盟极其珍视的各类自由的鄙视不要追问太多。)恰在此时,两部新的出版物刚刚面世,这两部书审视欧盟与中国不断加深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于美国意味着什么。
“欧洲和中国能够塑造一种崭新的世界秩序吗?”位于伦敦的一家智库欧洲改革中心(CER)编撰的一本小册子提出了这一问题。该书敦促欧盟领导人向中国阐明建立一个基于规则以及多边合作的世界之利害关系。美国的那些政策制定者们是《中欧关系》这份报告的目标受众,该报告出自位于华盛顿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这份报告警告美国的政策制定者要更加密切的留意(或者说要留意)迅速发展的中欧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处理不当,会让大西洋两岸因为中国问题产生纷争。
欧洲与中国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美国正在丧失其在世界上无可匹敌的超级大国地位,许多欧洲人对此“相当的惬意”,CER的报告极其轻描淡写地做如许表述。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在2007年已突破3000亿欧元(4400亿美元)(中国享有巨额贸易顺差),作为制成品出口国,中国应该同欧盟一道关注世界经济治理以及规则的协调性,这一点与像俄罗斯这样的能源出口国有所不同,这些国家即使是在一个乱无法纪的世界中照样能够出售天然气与石油。
中国与欧洲并没有将彼此视为军事威胁。美国的军队以及它组成的各种安保联盟遍布于中国四周,一旦大陆对台湾动武,美国预期会对其加以保护。大多数欧洲人几乎不知道台湾的存在,当政府真的提及这个四面楚歌的岛屿时,那是在斥责它用像民主这类危险的理念“冒犯”大陆。虽然在理论上中国,欧洲以及美国都坚定的认为伊朗不应该成为核国家,但是与遏制伊朗的核武雄心比较起来,中国和一些欧洲政府似乎更热衷于与其发展贸易往来。
还有另一个共同的领域。近几年来许多美国人将“反恐战争”视为一场生死攸关的斗争,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而欧洲人和中国人在谈论恐怖主义时,仅仅是将其视为他们的领导人需要处理的众多事务中的一个。甚至对于会谈的钟爱也将北京的大员们和布鲁塞尔那些欧盟官员联结在一起。现在欧盟与中国有着27个部门性协定和“对话”(马上还会增加三个),从人权到太空合作无所不谈。
如此说来美国应该为此担忧吗?一言以蔽之,没必要。的确,中国现在经常谈论多边合作主义,而且在外界的压力之下它比以往更愿意对诸如朝鲜,缅甸以及苏丹这样的贱民国家施加压力。但是对于中国人和欧洲人来说,多边合作主义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来自欧洲,美国以及中国方面的外交政策界人士最近举行了一场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国人清楚表明主权和稳定压倒其他一切关切。相比之下,欧洲正是基于主权共储共享这一理念建立起来的。
欧洲对于中国的态度可能会迅速改变。以奥运会为例,欧洲人针对中国组织的火炬接力的抗议活动激起了中国人极度的愤慨(同样这种愤怒中包含的民族主义腔调也让欧洲深感不安)。一旦奥运会开始,美国或许会被中国从奖牌榜的榜首位置上驱赶下来。对于美国的自尊心来说这将是一次沉痛的打击。但是如果中国的雀跃之情转化为民族主义式的自鸣得意,那很可能会让欧洲人大倒胃口(势必会和前几届奥运会上那些高呼“U-S-A,U-S-A”的胜利口号产生类似的效果)。
更具实质意义的中欧失和可能会由于气候变暖的问题而变得不可避免。如果说恐怖主义一直以来被美国人视作事关生死的威胁,那么气候变暖这一问题据称在欧洲也获得相同的地位。如同大西洋两岸的紧张局势所显示的那样,感到自身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民众发现要宽恕那些与其意见相左的人真的很难。美国的下任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很可能要比乔治布什合作得多。但是中国的立场依然模棱两可:面对不断飙升的碳排放,中国致力于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但是它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增长。
究竟是谁的碳?
由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这些制造业大国领衔的欧洲国家现在一门心思地想和中国打一场带有碳味的贸易战。预计今年晚些时候欧盟将就碳排放达成协议,这将使欧洲的制造业承受巨大的成本。在三月份举行的一次峰会上,有人提出要对那些没有对碳排放施加约束性限制的国家的进口物资采取措施:有些人号召征收“绿色”进口关税,还有些人认为应该让外国人购买欧洲的排放许可证。
然而中国方面对此有不同意见。如果说中国现在排放的碳化物比往日多一些,部分原因是由于它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中国排放的一大块(传言预计有30%抑或更多)“根植于”出口货物,而且经常是那些跨国公司的出口物。换句话说,许多中国工厂现在其实是在排放原本属于欧洲(抑或美国)的碳化物。欧盟领导人对此的反应不难推测:如果说那是欧洲的碳化物,那么其中包含的就业机会也肯定是属于欧洲人的。
如果同时辩论全球化,就业以及气候变暖,那么一场丑陋的贸易战所需的各类元素已经齐备。不用过太久,欧洲人或许会怀念那些只需担忧美国“超权”的逝去的日子。
·改革30年:商人的背影 08/07/31
·金地答问:目前公司不存在资金问题 08/07/31
·央行上海:经济增长各项指标均放缓 08/07/31
·复地进京 收购世华国际中心完成 08/07/30
·证监会:世联IPO申请8月1日上会 08/07/30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