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大学,不应当只是思想教育中心,更应当是人文和科学复兴的策源地。
朱大可
中外大学校园景观间的诸多差异,是许多有过西方大学生活经验的学者所议论的焦点。例如,西方校园建筑风格的美丽、典雅和深邃,为中国校园所望尘莫及。跟剑桥和牛津大学之类的学校相比,中国校园建筑历史短浅,又多千篇一律,造型死板,风格单调沉闷,现代化运动兴起之后,建筑物的立面变得日益光鲜,却没有任何可以继承的文脉。北大自我炫耀的“燕园”,是少数几座有人本主义特色的园区之一,但它不过是原燕京大学的校址,所谓北大的历史景观,没有一处属于自己。相反,在现代性的冲击下,旧燕园的建筑文脉也正在逐渐消失,变得踪迹难觅。松江大学城的华东政法大学建筑,原设计有哥特式的大屋顶和高耸的尖顶,结果被有关部门以酷似宗教建筑的理由枪毙。现在它们站立在松江张家浜河畔,犹如一堆刑天式的无头身躯。
中国高校多有互相克隆的巨型政治塑像,但西方校园通常只有一些小型雕塑,材质从青铜到大理石,而且多是造型独特的艺术杰作。例如耶鲁大学图书馆前的女性生殖器雕塑,由著名华人艺术家林璎设计,成为美国现代雕塑的代表作之一,向人们暗示耶鲁是女权运动的策源地。雕塑不仅是一种景观,而且是某些著名文化运动和事件的象征。优秀的大学,不应当只是思想教育中心,更应当是人文和科学复兴的策源地。校园雕塑的普遍缺席,意味着中国大学未能完成这样的文化使命。
中西校园的另一个差距,在于我们拥有太多的高音喇叭和电子公告牌,由此成为图像和声音的双重噪源,并制造出严重的校园信息污染。而在哈佛、耶鲁和麻省理工,宁静是校园的本质。所有的思想风暴都保持了缄默的风度。但正如中国人热衷于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一样,大学的行政领导也喜欢在校园里发出热烈的喧嚣,据此展示行政管制者的权力。这种风气因互相仿效而愈演愈烈。
中国大学虽然有学生会和某些校园社团,却不是耶鲁“骷髅会”式的自发精英团体。中国的学生社团既没有强烈的精英意识,也没有严密的团契精神,由此建构着基本的价值信仰和道德关怀。中国的学生社团只是一些低级形态的课外兴趣小组,充其量是中学生团体模式的延伸而已,根本无法成为精神摇篮,去滋养染指政坛和学界的博大雄心。
一个更加微妙而重大的差异还在于,中国大学校园没有墓地,因为学校只是学习工作的“单位”,学生与教师跟学校从未形成生命联系。我曾经在耶鲁大学的墓地徘徊了很久,那里埋葬着该校的许多教授和和毕业生。凡是在耶鲁毕业过工作过的学人,都拥有在这里下葬的权利。死者热爱自己的母校,希望死后长眠于此,以完成精神和肉身的双重回归。阳光下的墓地宁静而典雅,到处是怒放的鲜花。时常有学生在这里散步,从死亡的气息中探寻生命的奥义。甚至还有恋人在这里谈情说爱。教堂和墓地都跟信仰相关,于是,这两种事物就成了校园精神的坚实根基。
作者简介:
朱大可 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悉尼科技大学国际研究学院哲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以新锐的思想和独特的话语方式见长,主要著述:《话语的闪电》、《燃烧的迷津》、《聒噪的时代》、《逃亡者档案》、《流氓的盛宴》等。
·碧桂园再斥巨资 韶关兴建五星级酒店 08/07/28
·供应趋紧 港资银行上海买楼忙 08/07/28
·新世界百货:2.9亿收购沈阳物业 08/07/28
·建筑观念:景观与大学之精神 08/07/28
·另类地产投资:香港街市大王的淘金术 08/07/28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