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业低点并购,是众人皆知的道理。但在这个时候,谁拿得出钱来?德意志银行近期一系列举动似乎证明了它在金融乱世中的强者风度。
在花旗和美林先后传出不利消息的同时,欧洲也传来负面消息。瑞士金融管理部门要求本国巨头瑞士银行和瑞士信贷分别提取390亿美元和290亿美元的资金作为坏账拨备。投资者闻声大哗,随后瑞银和瑞信的股票大跌。
7月2日,德意志银行却抢在二季度财报发布四周之前做出预测称,德银在2008年第二季度将实现盈利,无需筹集新资金。
这条消息着实让投资者有些意外,因为在声明发表之前,德意志银行股票就一直受到传言的影响而不断走低。就在德意志银行发布公告的前一天,德意志银行股价还下挫了6%。
事实上,即使德意志银行发布了乐观的报告,投资者也不买账,股价只上涨了两天就回到了继续下跌的轨道。直到记者发稿的7月7日,德意志银行的股票还在继续下跌中,53.29欧元的收盘价已经距离今年51.25的最低价不远了。
尽管股价继续低迷,但是美林银行的分析师认为德意志银行确实问题不大,“投资者只是出于他们的谨慎而对金融股小心翼翼。”
小心翼翼的是投资者,从各种报道中能够看出,德意志银行现在关注的并非度过难关,而是扩张。和那些费尽心力筹集现金过冬的金融机构相比,扩张中的德意志银行好像并不缺钱。相反,它还在找花钱的地方。
如果对比一下饱受次贷风波冲击的另一家豪门花旗集团,就会发现德意志银行的境况好像不错。由于受到连续亏损和资产减计的影响,花旗集团决定大幅剥离海外资产。
在花旗银行鼎盛的时期,疯狂的并购交易让它的足迹出现在全球各个角落,而现在由于生计所迫,它不得不忍痛出售这些资产。根据之前德国媒体的报道,花旗银行正在和德意志银行进行谈判,准备出售旗下的德国零售银行子公司。这宗交易很容易让人想起在1998年,风光一时的底特律巨头克莱斯勒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下嫁德国的戴姆勒-奔驰集团。
而现在这起交易也即将尘埃落定。根据知情人士的说法,德意志银行唯一的竞争对手德国商业银行在最后关头选择了退出,让德意志银行并购花旗德国子公司彻底失去了悬念。
其实这只是当前德意志银行大肆扩张的一部分。7月4日,《华尔街日报》报道,德意志银行计划以7.09亿欧元的报价收购荷兰银行旗下部分商业贷款机构。同一天,比利时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富通银行也发表声明,称德意志银行将收购该银行旗下的两家金融服务公司。
德银眼花缭乱的收购行动还很多。7月5日,《法兰克福汇报》报道,德银近期即将对13家金融咨询机构提出报价。
当然,德银在欧洲扩张的同时,绝不会忘记增长速度最快的亚洲。早在1988年,德意志银行就在新加坡成立了亚洲地区总部。按照其内部人士的说法,目的就是“能够按照亚太客户的要求定制发展战略”。
2007年,在德意志银行和嘉实基金共同召开的研讨会上,参会的德银高管更是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德银亚洲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中国。”
其实德意志银行布局中国的行动早就已经展开。在参股华夏银行、注资嘉实基金以及成立本土法人银行之后,德意志银行在中国内地的各项金融业务唯独缺证券牌照,而今天德银的最后一块短板也即将补上。
7月7日,根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德意志银行已经同山西证券签署合作协议,将持有合资公司33%的股权。
这个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先是汇丰银行,后是摩根士丹利,联手外资的传闻一直笼罩着山西证券。在2008年,之前瑞士信贷携手方正证券已经为外资券商重新进入中国看到了希望,综合实力还在瑞士信贷之上的德意志银行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桂林狮子口项目顺利进行 绿景地产加大房地产业务比重 08/07/15
·德银乘乱大收购 08/07/15
·危言:谨防外资占领中国市场 08/07/15
·杨国强进军台湾地产及能源产业 08/07/15
·东塔争夺战 新鸿基减持内地业务退出竞争? 08/07/14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