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昔日的“金融流氓”已经变了,虽然这已是十几年前的旧事了,但我们身边的世界却没有太多变化。更确切地说,今天之中国正是昔日他人之世界。
创建于1763年的巴林银行,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令人震惊的是,这一具有233年历史、拥有4万员工、下属4个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掌控270多亿英镑资产的巴林银行,竟毁于一个年龄只有28岁的毛头小子利森之手。
《搞垮巴林银行之后》作为畅销书《我如何弄垮巴林银行》之姊妹篇,它就是巴林银行“掘墓人”利森同顶尖心理学家伊凡·泰里尔心灵对话的真实文本。这样的传奇故事、对话和心灵结合,使得这部书读来颇为过瘾、震撼。虽然昔日的“金融流氓”已经变了,虽然这已是十几年前的旧事了,但我们身边的世界却没有太多变化。更确切地说,今天之中国正是昔日他人之世界。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职场上,利森想帮助朋友掩盖错误,小小的善意诱发了犯错的第一步;他醉心追逐权力,害怕亲人对他失望,于是不断撒谎掩盖错误;在证券市场上,他的典型赌徒心态,结果让篓子越捅越大。作为一个心理疾病患者、心理学者和金融家,他的心路历程,对如今中国的经济大环境之下,每一个内心焦灼,缺乏安全感,想投资理财一夜乍富的中国人来说,都称得上难能可贵。
本书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证明:压力使我们情绪激昂,而情绪激昂往往会使我们做出蠢事;但那些不能杀死我们的东西,只会让我们更强大。与此同时,利森的职业生涯也力证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无法逃避的旦夕祸福:一方面,它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愚昧;另一方面,它又证实了人承受极度不幸的可能。如果大家与利森一样处于生活崩溃的边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这份阅读,一定能让你“起死回生”。十多年来,压力一直影响着利森的身心健康,然而他想方设法从中解脱出来。他的所作所为会影响其一生,“我的成功欲、控制欲和对地位的需求,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后变得平和,在写本书的过程中,它们得到了进一步的协调。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对一个组织进行有效管理的人往往是成就最多、压力最小的人。我做任何事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不幸的是,在巴林倒闭以前,妻子和家庭在我眼中并没有多大的分量———我不会为了他们而调节自己的需求。我对成功如饥似渴,贪婪地攫取每一次可能满足欲望的机会。我不爱钱,但我爱钱所带来的成功和地位。”
利森常常因此看不清当时的“形势”,最终,当欲望变成贪婪的时候,他的诚信面临了考验。特别让他深感尴尬和羞愧的是,面临考验,他一败涂地———开始走向欺诈、做假账的“不归路”。他原本可以随时终止那些错误的行为,但他一直没有那么做。不幸的是,他再也不会有改正那些错误的机会了。
无论是《我如何弄垮巴林银行》,还是这本《搞垮巴林银行之后》,写作于利森,都是一种灵魂救赎,“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心潮澎湃,几度落泪:先是在想象未来时,不能自已;回首一些阴霾的日子,亦让我难过。写作———将我的思想和情感变为文字———是我应对困难的最好的办法。对我来说,倾诉并不是解决情感问题的捷径,这样的方式过于私人化。像其他男人一样,我不好意思坦言自己的感情。写作至少可以避免那样的尴尬。”利森诚实地剖析了自己在经济活动中一步步走到末路的心理历程,以及所有失败之处。实际上,利森的这种灵魂救赎,也可以让那些想进入和已经进入金融界的人,提高警惕性以及承受灾难、缓解重压的能力。“别让这种事发生在你身上”———利森在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说出了他的真诚用意。
《搞垮巴林银行之后》
[英]尼克·利森、伊凡·泰里尔/著吴晟/译
新星出版社
22.00元
·书评:巴林银行“掘墓人”的灵魂救赎 08/07/13
·在救赎的十字路口徘徊 08/02/18
·兴业银行的黑色星期四 08/02/14
·从巴林倒闭到兴业危机 08/01/30
·创维标本的管理学意义 07/07/13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