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北京这座城市及其居民正在快步迈向现代化,但仍有许多人希望,北京的有些东西不会改变。张巍(Zhang Wei)就是其中之一。
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能在北京的胡同内发现张巍的身影。胡同是一种对狭窄街道的称呼,这种小巷子曾经遍布北京城,拥有长达数世纪的悠久历史。作为一名业余摄影师,张巍手持相机,行走在小巷之间,拍摄道路两旁四合院的灰瓦和木门。有时候,他只能找到断壁残垣,暗示这里曾经住过人家;另一些时候,他把胡同消失前的那一刻用相机记录下来。
在此之前他便见证过那一刻:2000年6月,张巍家住了80年的四合院被一台推土机夷为平地,目的是给一栋五层的办公楼让地。从那时起,张巍专心投入到保护北京胡同的事业之中,以他所知的最好方式:一部相机和一个中文网站www.oldbeijing.org。2002年末,他甚至辞去在一家公关公司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网站建设。
“我只想通过这个网站,纪念自己曾经住过的四合院,因为那里留下了我童年时代成长的所有回忆。”张巍说道。他白天去胡同拍照,晚上则将照片上传到网站上去。
不久以前,胡同还是北京的生活大动脉。它们从位于市中心的故宫周围发散出去,作为当地社区的聚会场所、购物市场、玩耍地点,以及居民的出行道路。胡同在中国其它城市也有,包括邻近的天津;但北京的胡同高度集中,显得一枝独秀。然而,这种胡同文化正在迅速消亡。老旧的四合院和胡同都面临拆迁,让步于闪闪发光的写字楼、现代公寓楼、购物商场和新修道路。据非盈利性胡同保护组织“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称,北京在20世纪50年代有3,000多条胡同,但估计现存的只有1,000条左右。
“一些胡同永远消失了。”张巍说,“所以我想把它们留在照片里。”
张巍不知道的是,很多人在他的感召下加入了这个行列。每个周末,都有二、三十人─有外国人,也有本地人;有学生,也有专业人士─和张巍一起来到胡同,从各个角度拍摄照片。集体拍照“彷佛是一种抗议方式”,张巍说道。他的网站目前有超过12万张照片,记录了约700条胡同的各种形态─重新装修、断壁残垣,以及彻底摧毁。该网站每天吸引近2万名访客,目前有1.6万名注册会员。
37岁的陈立(Chen Li,音译)是国际家居用品店宜家(Ikea)的餐饮部经理。他每个周末都会带上相机去拍胡同。“在oldbeijing.org网站,吸引了各种不同的人,抱着各种不同的目的。”他说,“有些对建筑学更感兴趣,有些喜欢北京的文化,有些则只是摄影爱好者。”
虽然张巍的网站也许还没能拯救任何一条胡同免于消失,但该组织起到了宣传胡同保护的作用。“我们想让人们的心有所触动”,张巍说道。
张巍的努力也让其付出了代价。过去五年来,他已经花光了30万元人民币(约合44,000美元)的存款。现在,他连零花钱都不得不向退休的父母开口要(大约25块钱一天)。
“我敢肯定,我所做的会被历史承认”,张巍说,“不管是胡同也好,四合院也好,甚至古城墙也好......我认为这些东西都应该保留下来,为了我们的孩子,还有孩子们的孩子。”
·香港房地产周期对大陆房地产市场的启示 08/07/01
·酒店布局占先机 富力地产谋划“京津合一” 08/07/01
·深振业A:转让所持特皓、建业公司股权 08/07/01
·北京大悦城项目启动 中粮上市信心倍增 08/07/01
·国务院:优先安排灾区企业IPO和再融资 08/07/0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