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投资人,会问那些全国扩张的房地产企业两个问题。”在博鳌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河南建业住宅集团(下称“建业”,00832.HK)董事长胡葆森首先抛出了自己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分别是:公司上市后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控制下一块地的获取成本?
对于第一个问题,胡葆森的答案是,未来5~10年,建业要成为中原地区的“老大”。
而对第二个问题,深耕于河南16年的胡葆森,早已成竹在胸。
回应“缩水论”
尽管建业在香港成功上市被视为今年内地房企的“破冰之旅”,但建业此番上市被普遍认为是资产大幅度折让的结果。
此次建业共发行5亿股,占其扩大后总股本的25%,由于市况不佳,建业最终以招股价下限2.75港元定价,融资规模为13.75亿港元。
之前,业界多用“缩水”、“廉价”等词汇形容建业上市,因为13.75亿港元的融资规模与最初公布的拟募集资金80亿港元相距甚远。
对此,胡葆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作了澄清。他表示,80亿~100亿港元是彼时对建业整体资产的估值,最早报道的媒体误读了这个数字,从而导致了后面跟进报道的媒体的普遍误解。“我当然不会将所有股权都卖掉,实际上募集到的资金与最初的计划有一定差距,但差距并不大。”
“按25%的比例计算,这次充其量能融到20多个亿,我们不过是少拿了10多个亿而已。”
与一定幅度的折让相比,胡葆森认为上市的收获更大。他表示,因为本次融资的目标已经锁定,钱一融到就可以付清土地款,未来项目升值的回报可以弥补上市中的一些损失。
作为一个拥有800万平方米土地储备的房地产企业,建业上市的融资规模显然已不能与去年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同日而语,甚至近似土地储备偏少的SOHO中国所得资金的1/10,也只是规模相当的远洋地产融得资金的1/9。
尽管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之一为土地价格的不同,SOHO中国和远洋地产多在北京开发,而建业的土地全部集中于河南的二、三线城市。但上市的时机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
胡葆森表示,建业的上市时间实际上几年前已经基本确定,去年公司的利润增长还达不到联交所的要求。今年公司预计实现经营收入45亿元,实现利润6.5亿元,较去年增长300%。
那么建业为什么不推迟上市?胡葆森表示,上市是战略问题,早晚都要上,到时市场变好变坏还很难说。
立体扩张版图
胡葆森并不吝啬披露自己的上市成功秘诀,那就是讲一个可以让投资人信服的故事。
他的故事是这样的: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拥有1亿人口,毗邻多个省份,且拥有全国里程最多的高速公路网络。
他表示,1亿人口代表本地市场,高速公路代表辐射半径的延伸,而中原腹地的地理位置就意味着以郑州为核心,建业完全有可能不断地延伸公司的发展半径。“从郑州到河南省的边界城市,最远的距离大约为300公里。那么以郑州为中心,以300公里为半径,画了一个圆。随着我的管理能力、系统控制能力、品牌影响力得到提升,我会在四五年后把开发半径扩大到350公里。在8到10年后,扩大到400公里。300公里的时候是一亿两三千万人,扩大到400公里后就是两亿人口。”
今后,建业将走出河南,到邻省开发项目。
此前,胡葆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建业要在河南市场从省会城市发展到地级城市,从地级城市发展到县级城市,最终发展到小城镇,参与新农村建设。
胡葆森表示,建业的策略至今也未改变,公司未来的发展将是立体的,既要向周边省份扩张,又要向下一级市场延伸,最终成为中原地区的“老大”。他还透露,建业参与小城镇建设的试点已经确定为河南省神垕镇。
·第一财经日报:地产商形象自救术 08/06/20
·南方都市报:房地产不缺钱缺人气和市场 08/06/20
·星河湾地产博鳌获四项殊荣 08/06/20
·任志强:楼市下跌恐惧心理占据上风 08/06/20
·瑞安房地产150亿大连打造新地标 08/06/20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