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帕兄弟带着不同的理念为人们展示了战争与和平这两个极端对立的主题,揭露两个完全相反的社会现实。
5月23日,摄影师康奈尔·卡帕(Cornell Capa)在曼哈顿家中因病去世,享年90岁。“他可能是他那个时代的最后一人。”国际摄影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简称ICP)的主任哈茨霍恩(Willis E. Hartshorn)说。
康奈尔·卡帕是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的弟弟,毫无悬念,后者领他踏入摄影事业。
难得的是,康奈尔并未埋没于哥哥巨大的光环之下。他曾担任《生活》(Life)杂志的摄影师,在罗伯特·卡帕牺牲后加入其生前创立的玛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并一度担任主席,又于1974年创立了国际摄影中心,“完全改变了这个国家的人们对摄影的理解和对待摄影的态度。”,美国联系图片社(Contact Press Images)社长罗伯特·普雷基(Rober Pledge)如此评价。
康奈尔的摄影理念可用他的一本文集题目概括“关怀(人类)的摄影师”(The Concerned Photographer),自1968年发表之后四十年中,无数纪实摄影师视此理念为灵魂。
从这个概括也可以看出,康奈尔选择了与哥哥不同的摄影道路。罗伯特·卡帕喜欢奔赴战地现场,拍摄最激烈、最残酷的人类争斗,他留下名句“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站得不够近”,并最终以个人生命实践了这一信条。康奈尔则偏好展现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与故事,关注复杂而深刻的社会问题。
他曾说在一个问题上他与《生活》达成共识,即“在我的家族中有一个战地摄影记者就够了,我要拍的是和平的内容。”
战争与和平,卡帕兄弟带着不同的理念为人们展示了这两个极端对立的主题,揭露两个完全相反的社会现实。但不论战或和的哪一极,卡帕兄弟的作品都为读者带来对人性的巨大思考。
康奈尔·卡帕原名康乃尔·弗里德曼(Cornel Friedman),生于1918年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在当地经营一个红火的裁缝店。哥哥安德烈(罗伯特·卡帕)因参加左派学生运动受到匈牙利独裁政府注意,于17岁来到巴黎从事摄影工作,此后其工作与生活成为摄影史上一段传奇。因仰慕当时的电影导演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安德烈更改姓氏为卡帕(Capa)。
1936年,康奈尔到巴黎投奔哥哥,原本打算学医的他发现语言不通、生活吃力,为了赚生活费他给哥哥及其朋友冲洗胶卷,从而发现摄影语言是全世界共通的,从此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哥哥的介绍下,他在迁居纽约后进入《生活》杂志,初期也是做暗房,慢慢才有摄影作品发表出来。
1954年罗伯特·卡帕在越南被地雷炸死,康奈尔当时正在纽约州东部一所学校采访,应邀在学校一位老师家中进餐。接到电话得知这一噩耗时,正好在播放7点新闻,惊呆了的康奈尔请那位老师打开家中的电视,电视里出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罗伯特.卡帕的照片,播音员低沉的声音说:“著名的战争摄影家罗伯特•卡帕⋯⋯”,随后他加入玛格南图片社。
从事摄影拍摄的三十年间,康奈尔的题材光谱丰富而广阔:1950年代阿德莱·史蒂文森(Adlai Stevenson)的总统竞选;1960年约翰·F·肯尼迪成功当选美国总统及其就职后一百天内发生的故事;阿根廷贝隆政府越来越严酷的镇压以及导致其最终倒台的革命;以色列1967年的“七日之战”;拉丁丛林里基督教传教士;冷战期间前苏联的俄罗斯东正教;新英格兰智障儿童的教育⋯⋯有如他所引证过的摄影师刘易斯·海因(Lewis Hine)的话:“我想做两件事:一件是展示那些应该予以纠正的事;另一件是展示那些应该得到欣赏的事。”
1974年康奈尔成立国际摄影中心,最初的想法就是保存罗伯特·卡帕等摄影师的资料与作品。但这家摄影机构慢慢在该领域中起到重大的传播和影响力,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它举行了超过500个摄影展,向人们展示了超过3000名摄影师的作品,并每年接待4000余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来此学习。它还每年向优秀的摄影作品颁发“不受限制奖”(Infinity Award Recipients)。在每位摄影家名字的最后,ICP还特别标明一些摄影师为“以下人物已经被确认对摄影有突出贡献”,其中就有1988年被确认的获“最具价值奖”的中国摄影家吴印咸。
在开始的二十年中,中心仅由康奈尔一人操办,大量的事务导致康奈尔无法再进行摄影工作。他说“这是我之前并未料到和做好准备的,但是我并不后悔。”
“我不是一个艺术家,我从来也没有想过当一个艺术家。”在1992年的一篇文章中,康奈尔如是阐述自己的摄影事业,“我希望我能拍一些好照片,但我最大的梦想是能够用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和好的图片故事来阐述观点,甚至是改变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