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以来,面对人类生活环境日益遭到破坏,建筑的意义日益丧失的困境,人们都在千方百计地寻求恢复建筑与生活关联的途径,其中许多人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历史和传统,这并非偶然。
当人们置身于具有一定特色的传统街区中,总会被某种强烈的场所感,某种个人和背景不可分割的整体意向所笼罩。这种意向所依附的结构框架和意义体系来自同城市与生俱来的公共生活,来自那些具有清晰可识别性的街道、广场、建筑和城市轮廓线,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所共同承认的文化模式。行走于这样的城市和街区中,令人不禁思索,为什么这些显然没有规划过的棚户区或者古老的旧市区与最新设计规划的市郊区或者公寓住宅相比较反而显得更加温暖和有趣?为什么我们的建筑师与规划师为改变现代城市的千篇一律绞尽脑汁,精心创造出的一个个丰富的空间形式,运用了各种色彩及构图技巧,却并不能赢得人们的喜爱,而公众仍然沉湎于怀旧的情绪之中,怀念昔日那种邻里交往的氛围和那些悠然自得亲切宜人的环境呢?
几千年来,尽管社会的发展使旧有的生活方式不断地更新,但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内容的内核,并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失,相反,它生长着、发展着,或强化,或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在那些旧城区居住地段和旧市区中温暖而有趣的氛围背后,具有某种有机的组织和值得借鉴的成分。所以,当代建筑才呈现出了某种向传统和地方文化回归的趋向。
但是,这种回归却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误的印象和认识,以为建筑的意义只能在传统和历史的环境中产生,甚至只有借助传统,地方的建筑形式和城市风貌才能获得。于是,对意义的寻求往往变成了传统建筑形式或城市片断的仿制甚至抄袭,导致了新的形式主义,20世纪8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在我国的盛行就部分地与这种误解有关。
事实上,城市场所的演化便不应仅仅局限于新老建筑形式的协调和视觉连续,也不只是重新建立起某种延续、协调“文脉”关系的城市景观,而应当是一种更高层次意义上建筑与城市关系的探索。城市场所不仅显示着城市社会所创造的物质成果,更蕴藏着人及社会的内在素质。人们之所以喜爱并试图接近那些他们所熟悉的、具有清晰可识别性的环境,是因为这种环境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心理和价值观念,寓含着他们活动的意义,是他们可以倘佯于生活的理想之境。
同样,传统城市的成功是因为向人们提供了各种有趣有益的场所、空间和实体,在那里人们可以自由、舒适地生活;可以拥有属于个人的领域,从事私密和公共的活动,可以表现自己,也可以观赏别人;可以找到一个地方去突破传统的模式,扩展自身的体验,结识新的人群,学习其他观点,从而获得乐趣……,总之,这种城市提供人们的是一些他们愿意去的场所,它们有用、悦人和使人能够从中获益。建筑的任务和目标就在于寻求和创造更多类似的场所,而这显然不是仅凭搬弄一些传统建筑形式或城市形象的片断所能济事的。
·对话:威卢克斯 让建筑采光更自然 08/06/18
·香港:别人的国际化 08/06/18
·美国建筑设计大师的中国梦想 08/06/18
·2008博鳌房地产论坛专访:张勇的“零库存”生存 08/06/17
·北京商报:龙头房企“红五月”销售业绩均不佳 08/06/17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