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黄昏,61岁的沈书特地来到徐州火车站以东约10公里的一处郊野,在夕阳下的杂草丛中默默漫步。5年后,全新的京沪高铁徐州站将在这里建成。
铁路给这个城市的烙印似乎没有放过其中的任何人。沈书曾是一名铁路工程师,24岁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铁路部门,一干就是30个春秋,直到7年前退休。沈书一家三口住在徐州铁路三宿舍一间50平方米的房子里,他妻子是铁路上的普通工人,两个孩子一个上完大学后到铁路系统当了车间主任,一个从部队复员回来成为列车员。“以前在徐州,进入铁路部门意味着稳定的收入和体面的工作。”沈书解释说。
沈书生活的这座城市一向没有成规模的制造业,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丰富的煤矿资源曾是她最重要的“资本”。通过铁路,徐州的煤矿为苏南地区众多发电厂输送“粮草”,铁路运输与煤炭产业于是成为徐州经济两大支柱。
徐州铁路分局曾下辖数以百计的子公司,拥有6所铁路小学、3所铁路中学,近百处铁路宿舍,还有一家大型铁路医院——甚至这个城市最大的游泳馆也归铁路系统所有。鼎盛时期,徐州市有四分之一人口为铁路服务(据统计,2000年徐州市区人口约157万),年轻人找工作时会首选铁路,谈恋爱也往往会问对方一句:“你在铁路工作吗?”
但如今这种盛况已不再可见。2001年,铁道部系统内启动大规模改革,作为全国最大铁路枢纽之一的徐州,自然不能幸免。54岁的沈书也接到了单位要求其“提前退休”的通知。领导解释说,铁路系统人满为患,国家也在进行铁路改革,日后火车会越跑越快,而所需人手则会越来越少。
退休之前,沈书的月工资是1000元,退休后只能拿到600元,这一度让他的生活陷于困窘之中,直到去年,他每月的退休工资才上涨到1750元。为铁路付出毕生心力的他,突然感到自己被抛弃了。
“后来铁路分局被撤销,每天都是大规模的裁员,从局长到门卫都一并下岗了,那时我才发现自己还算幸运。”沈书回忆说。
此后几年间,徐州铁路系统继续大规模整合,编制缩减近七成,带有“铁路”标记的医院、学校纷纷改制,几乎一夜之间,曾经影响这个城市达半个世纪的铁路痕迹迅速消失,人们发现城市的面貌变得陌生,他们彼此之间也不再经常谈论铁路了,多数人的生活甚至已与铁路完全无关。
“大批原铁路系统内的人不得不流向社会,他们早已习惯体制之内‘单位全包’的生活,而在社会上必须重新奋斗才能生存下去。”沈书感叹说。
“无论是铁道部一连串儿的改革,还是这次京沪高铁动工建设,其实都是我国铁路大发展的一个过程,徐州和我们这些人都只是其中一分子,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后都会成为远去的历史,这是无法改变的。”沈书有些惆怅地说。
但是,一个全新的名词“高铁”,让较为年轻的徐州人看到了新的希望。即使对铁路曾经如此熟悉的他们,以往有关“高铁”的印象,也多来自日本电影中的“新干线”,上面跑的是那种“外形像飞机头一样,快得让人几乎看不清楚它的影子”的新型火车。
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苏锡常领衔的苏南地区,让当地政府官员一直耿耿于怀,他们曾努力推动的“淮海经济区”,又苦于南北交通条件制约,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京沪高铁动工有望改变这一切——徐州正好位于这条中国东部经济新动脉的中点,将来当地人到北京和上海的车程均只需要两个半小时,其中意义不言而喻。
此刻沈书脚下的荒凉之地,不久的将来会矗立一座全新的车站,而周围很可能变成繁华的商业区。京沪高铁勾起了老一代徐州人对曾经辉煌的“铁路时代”的怀念,而更多的徐州人相信,他们将会因此受益。
·发改委网站撤下房价分析报告 08/04/24
·日本传统建筑如何在现代冲击中生存 08/04/24
·发改委:二季度房价上涨压力大 08/04/23
·涨落之间看玄机 房地产市场寻找新平衡点 08/04/22
·2000年与2007年市场基本面比较 08/04/22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