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板
  • >> 观点网 >> 其他 >> 正文
    民国那时候买房也很烦
    https://www.guandian.cn 2008-03-03 09:50:11 来源: [ 姑苏晚报 ]
    发表评论 打印文本 关闭

      买房,这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这几年,我们苏州的房价就像施了化肥的庄稼,一个劲地往上蹿。买房,让人欢喜,让人烦恼。那么,七八十年前的民国时代,人们又是如何买房的?商人就不去说了,他们资本雄厚,买下一家私家园林也未可知,在此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几个文化名人身上,因为他们是凭自己的学问拿薪水养家的,他们的买房经历或许距离咱老百姓更近些。

      章太炎:

      购买双树草堂遭人忽悠

      1932年秋,苏州绅士金松岑、李根源等人邀请章太炎到苏州讲学。李根源是国民党元老,曾当过北洋政府的总理,做过朱德的老师。在讲学之余,章太炎游览了苏州城里城外,他觉得苏州这个宁静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可以养老。加上李根源也在苏州,而且,这里是他所仰慕的古人范仲淹的故乡,63岁的章太炎决定把家搬到苏州。

      主意已定,章太炎就开始在苏州物色房子。平时,章太炎只管学问,家里的具体事务都是由夫人汤国梨来操办的。偏偏这次讲学,汤国梨待在上海的家里并没有一起来苏,而章太炎又急于找房子,结果被忽悠了。

      有一天,一个老朋友告诉章太炎,说他找到一幢正待出售的房子。章太炎拿了钱,跟朋友来到了前清巡抚衙门不远处的侍其巷,这里有个双树草堂,前面是一幢楼房,章太炎连连夸赞:“不错,有楼房。”后来,看到院子里有几棵古树,章太炎又说:“还有树。”简直喜出望外了,他手一挥,说不用看了。就坐在客堂间和主人谈房价。本来,房主觉得能卖个一万元就谢天谢地了,谁知碰到了大主顾,房主趁机狮子大开口,要价15000元,这远远高于当时的时价,章太炎不仅没有还价,而且另加2000元,就这样把房子买下来了。过了几天,章夫人汤国梨来苏州,到双树草堂一看,隔壁有个织布厂,机杼之声不绝于耳,根本没有办法居住,于是只能空关着。

      汤国梨对学生说:“你们的老师,革命讲学是大师,但治家就不懂了。”章太炎知道自己确实吃了亏,哈哈大笑起来。

      今天,从热闹的十梓街猛地拐进锦帆路,还是觉得一下子安静了许多。清水砖、水泥地、矮墙、紫藤、玉兰树,这些都是章太炎故居的典型元素。如今这里是市政府的侨务办公室所在地,锦帆路也已经是柏油马路了,1934年秋天的锦帆路却铺满青石,法国梧桐金黄的叶子厚厚地落了一地。黄昏,章太炎和夫人在路上散步,一抬头就看到了一所气派的青砖洋房,二人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只见装修工人正在铺设电灯线路,原来这是一幢即将完工的房子。汤国梨找到包工头,包工头说,房屋是一官员所建,但官员即将赴陕西任职,有低价出售此房之意,房子造价大约两万七八千元。汤国梨把楼房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看了个遍,只见洋房朝南,东西均有门出入,从外面看上去只有一座楼房,但里面实际有两幢。而且,后面有一块空地,有假山亭台,还有一方水池。夫妇二人会心一笑,这所产业就这样定下来了。

      吴梅:

      勒紧裤腰带造“自建房”

      蒲林巷位于市中心人民路西侧,是一条不长的东西向巷子。老人在巷子里自在徜徉,居民的衣服随意晾晒着,小小的烟纸店的收音机里传出评弹丝弦的叮咚。

      远远看到一幢粉墙黛瓦的二层民居,门口挂着两块保护建筑的牌子,这就是吴梅故居了。吴梅是近代戏曲大家,他的学问可以和王国维比肩,戏曲实践上更胜王国维一筹。

      大门非常简朴而狭窄,走进去后弯弯曲曲拐了几个弯之后,眼前豁然开朗,里面别有洞天。一幢二层楼上镶满了玻璃长窗,这就是吴梅先生的书房奢摩他室。

      1905年的苏州大学叫东吴大学,那一年,东吴校园真是风光无限好,国学大师章太炎来了,曲学大师吴梅也来了。那时候吴梅还是一个21岁的青年,体形颀长,长相清秀,风流倜傥,每次上课,吴梅身穿灰色长衫从教师办公室走出来,沿着树影斑驳的小径,来到那些具有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特征的教学楼前。他的手里除了捧着讲义,还有一根长长的竹笛,这就是专门为昆曲伴奏的曲笛,“指点宫商,携笛公然上课堂”,也算是当年东吴的一段佳话。

      房子是在吴梅先生27岁的时候造的。吴梅在东吴大学做助教时就有了一些积蓄,加上在各所大学任教,又攒了点钱。这时候,他想到了祖父的嘱托,有了买房子的想法。可是,看了一圈,苏州城里并没有现成的房子待售,那就只能买地造房了。当时,蒲林巷这块地皮是一块荒地,一些杂草和瓦砾在斜阳下显得有些苍凉。吴梅看了比较满意,因为这一亩多土地看上去很开阔,造了房子以后还有空地可以侍弄花草。可是,吴梅显然对社会的险恶知之甚少,买地的时候被人坑了,他不了解当时的地价,预算买地加上造房子的钱几乎全砸在土地上了,吴梅只能勒紧裤腰带,努力工作赚钱造房子。吴梅是个直性子的人,既坦诚又执拗,有时候甚至有几分天真。

      如今,这些房子显然已经破旧了,里面还拥挤着十几户居民。在夕阳的映照下,百年老屋奢摩他室更显沧桑,长长的玻璃窗反射着阳光,发出着令人目眩的光线。

      叶圣陶:

      买青石弄5号花了半本书稿费

      青石弄5号是苏州城南滚绣坊旁边的一条不起眼的小弄堂,但在全国文化界却很有名,因为这里是陆文夫创办的《苏州杂志》社的所在地,又是作家、出版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故居。

      在上海工作的时候,叶圣陶非常想念家乡苏州。从他的日记里可以看出,在开明书店工作,薪水还是可以的,他常常和同事、朋友到王宝和、新雅、老正兴菜馆小饮,而这些都是上海比较高档的菜馆。但是,上海住的地方,他不是很满意,井底似的庭院,铅灰色的水门汀地,让人感到压抑。于是,每次回苏州,他都十分留意有没有人家的房子要卖。

      有一次,叶圣陶和朋友从滚绣坊走过,看到低矮的围墙内有一块空地,面积大概在500平方米的样子。叶圣陶眼睛为之一亮,连忙走到院子里面仔细查看起来。这里出脚方便,又闹中取静,当时刚下过一场雨,地上有一点泥泞,空气特别清新,仔细听,还似乎能听到秋虫的鸣叫。

      想到又能回到苏州,又能看到粉墙黛瓦,又能吃到糕团点心,又能听到评弹昆曲,叶圣陶难以抑制内心的欣喜。当时,他和亲家、作家、教育家夏丐尊合作写了一本畅销书《文心》,这是一本作文教辅书,因为写得好,所以非常好卖,当时中学生几乎人手一册,真可以和当今易中天的书媲美。有一种说法,当时购买青石弄的土地,花去了《文心》半本书的稿费;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叶圣陶用积累的一笔版税购买了这块土地。荆歌说,当今的作家到了青石弄5号难免会嗟叹一番:这么好的一个园子,竟是用半本书的稿费买的,那时候的作家,日子委实是好过啊!

      严格说来,叶圣陶不是买房,而是买了土地自己造的房子。一共是四间平房,院子就在平房的南面。有了四间小屋,每间再稍作分隔,老母亲、叶圣陶夫妇和三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卧室。此外,还有吃饭间、会客室和书房。叶圣陶把书房取名为“未厌居”。致读者

      新年新气象,一个全新的版面《苏城记忆》带着新春气息摊开在读者面前,希望您喜欢。

      人活一生,最难得的是有童年和青春的记忆,这些记忆陪伴人的一生,是一个人难以估量的财富。在人到中年和老年回味咀嚼时,不但是温馨的享受,还可能是激活想象和创造的源泉。同样,一座城市,也有她独到而鲜活的记忆,这种记忆如水草一样丰盈摇曳在城市的文脉中,阅读这种记忆,那读者就如同水草丛中悠闲的鱼儿。

      我们的“记忆”,“闪回”的是民国年间到“文革”期间的事儿。这个特定时段,与我们的现今有距离,但又不是遥不可及;若即若离,旧中有新,是回忆的最佳去处。问问我们的上辈人,那段“辰光”,东边的上海,西边的南京,会白相会寻乐的人,都往苏州跑,闹猛事儿多啦。市井生活,旧闻轶事,有滋有味,是我们“托盘”的特色和追求。

    相关文章

    ·五大城市楼市现状调查 08/03/03

    ·“房价拐点”论的阳谋 08/03/03

    ·东莞房价暴跌回两年前 08/03/03

    ·深圳楼市在涨跌僵局中煎熬 08/03/03

    ·惨淡经营下的广州楼市 08/03/03

  •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

观点 © 2005-2006 guandi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B2—20050206] 关于我们 | 业务联系 | 友情链接
网上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