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昨天(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新增贷款达8036亿元。该数据让市场略感惊诧。但我们认为,该数据总体仍属正常。
造成1月份新增贷款数额较高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信贷过度压抑后的自然释放。去年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以来,央行严厉控制信贷。进入2008年,信贷额度得到恢复,信贷供需双方的冲动得到了释放。其次,信贷供、需双方的博弈。在信贷额度严重稀缺的强烈预期下,企业不得不抓住每个可能的机会主动争取信贷,而不能被动地等到真正需要资金时才行动。当企业争相采取类似行动时,信贷需求向1月份集中就是正常的了。第三,商业银行总、分行间的博弈。在目前商业银行依然主要是依靠信贷利差来获取利润的情况下,哪家分行获得的信贷额度多就意味着利润多。在总行信贷额度总盘子有限的情况下,各家分行自然会抢先行动,以便尽可能在额度告罄之前分到更大份额。
从相对水平来看,该信贷水平仍在可控范围内。近年来我国信贷表现出日益明显的年初集中投放态势。2004年-2007年间,1月份信贷投放占全年的比重分别为13%、12%、18%、16%;今年如果按全年新增信贷额与去年基本持平测算,8036亿元约占全年目标的22%。虽然这一比重明显高于历史水平,但考虑到2月份通常是放贷低谷,第一季度最终的信贷投放比例仍可能控制在预定的35%-38%附近。
更为重要的是,1月份信贷同比增速仍处正常范围。2004年-2007年间,1月份信贷同比增速分别为20.1%、14.2%、13.8%、16.0%;今年1月份为16.7%,处于历史区间的中间水平,也仅比去年末高0.6个百分点。因此,相对于历史和去年末,该增速仍处可接受的范围。
我们认为,今年继续加息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因为尽管市场预期1月份CPI涨幅可能再创历史新高,但这主要是灾害起了主要推动作用,未来将逐步回落;而为加快灾后重建也需减轻企业资金成本压力。
考虑到今年CPI涨幅依然会较高,防通胀在今年将始终是紧绷着的一根弦。在全球经济走势及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仍不明朗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性、灵活性和全局观。
综合以上因素来看,数量型手段特别是信贷控制不可能在当下立即就出现明显转向。
(作者为兴业银行宏观分析师)
·樊纲:中国有加息压力 08/02/17
·2007年成都二手房市场年终盘点 08/02/17
·2008 金融政策新看点 08/02/17
·“房奴”频频成为被告 房贷违约敲响警钟 08/02/17
·胡锦涛讲话透露政策信号 紧缩理由已基本消失 08/02/17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